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愛遲到的朋友到底在想什麼?慣性遲到心理學

你是慣性遲到的人,還是等著別人姍姍來遲的人呢?遲到的人都在想什麼,或許對於前述兩者來說,都是世紀未解之謎。一起來看看心理學和科學研究怎麼討論遲到,然後分享給你所有愛遲到的朋友!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每天早晨上班時,你和簽到的時間永遠差那麼一兩分鐘;叫車赴約的路上,路況總是比預計的糟糕;當回覆「在路上,馬上到」時,對方往往還是要等你十五分鐘⋯⋯如果這樣的情景曾經無數次發生在你的生活當中,那麼你很有可能(和我一樣 > <)是一個「習慣性遲到者」(Chronically Late Person, CLP)。

習慣性遲到可能與時間管理有關,但心理學研究證明,它也有可能是受你的人格特質影響的。

什麼是習慣性遲到

習慣性遲到的人幾乎在所有的場合中都總是遲到,包括工作、社會活動、重要的約會等,很少會有例外(Zhou, 2016)。

習慣性遲到並不特別,它就好像我們所有的那些不斷重複的行為習慣,一旦沾上,就如同橡皮糖一樣難以甩開,例如剁手也停不下來的過度消費。在人群中,習慣性遲到也不僅僅是屬於極少數人的困擾。在美國 ABC 新聞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全美 15-20%的人自認為是「習慣性遲到的」(Zhou, 2016)。

你可能長期處於習慣性遲到中,自己卻難以發現。還有些時候,長久以來的習慣性遲到會突然被「治癒」,這可能是因為生活中的一些轉折性的事件,例如生育子女、升職或搬遷等等。(同場加映:放下改變的恐懼!小S:「只要不搞砸人生,什麼我都能接受」

是什麼造成了習慣性遲到?

導致習慣性遲到的因素有很多,從不合理的時間安排到一些嚴重的精神疾病(Reddy, 2015),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為大家所熟知的拖延症。

1. 對時間的現實感低與計劃謬誤

討論習慣性遲到,時間管理是最常被提及的影響因素。不同的是,我們今天想要聊一聊「估計偏差」對於我們時間管理的影響,最終導致的習慣性遲到。「估計偏差」即對時間估計的偏差,從心理學角度看,是由人們對時間的現實感和計劃謬誤(Plan Fallacy)所造成的。而這種偏差可能進一步讓我們的時間管理失效,遲到也就不可避免了。


圖片|pixta 圖庫

a. 時間的現實感

對時間的現實感高低,指的是人們感受中的時間和實際時間的差別大小。Jeff Conte 等人(2001)發現,個體對時間的現實感不同,會影響他們的時間安排,可能是造成習慣性遲到的原因。實驗中,那些有進取心、自信心和成就取向的人所感受的一分鐘時間,實際為 58 秒;而那些處事鬆散、無目的性的人的一分鐘則長達 77 秒。

這每分鐘 19 秒差距的累積,足以影響他們對行程的安排和時間管理。因此,也可以說,對於時間現實感的差距是導致後一種類型的人容易遲到的一個重要因素。

b. 計劃謬誤

計劃謬誤的概念最早由 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ersky(1979)提出,指的是個體總是低估自己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資源以及風險的傾向。這種樂觀的估計通常來源於人們的認知偏差。而且,這種由於認知偏差所導致的行為模式,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被改變的。這也是為什麼儘管後果人人都懂,卻仍然有很多人持續地在遲到。

如果說現實感導致了人們對時間本身的錯誤估計,那麼計劃謬誤就是人們對自己完成任務所需時間的錯誤估計。有趣的是,積極進取的人儘管對時間的現實感比較強,但更容易低估自己完成一項任務所需要的時間。對於通勤時間的計劃謬誤常常是這部分人遲到的要因。

2. 我們的人格特質也影響著習慣性遲到的行為

心理學家 Linda Sapadin(2011)認為,具有完美主義傾向、喜歡製造危機和挑戰權威特質的人更有可能習慣性遲到。而 Back 等人(2006)對於大五人格與守時(punctuality)的相關性研究發現,個體在責任心、宜人性、情緒穩定性上的得分與他們抵達指定地點的時間(早、晚、或準時)具有顯著的相關性。

a. 完美主義者(Perfectionist)

這一類型的人對於凡事不斷追求完美,並非常關注和在意他人的評價。這個特性就使得他們在出門前,需要反覆檢查各個方面,直到認為自己從衣著到思想都準備充分且幾近毫無瑕疵的狀況下才會出門(Zhou, 2016)。而這樣極致的要求往往讓出門的時間大大超出他們的預計,遲到也就一次次地發生了。(晚起也要完美:不說沒人知道你賴床!「這 7 款」髮型讓你 10 秒鐘就可以出門,還美到冒泡

b. 危機製造者(Crisis Maker)

第二種容易遲到類型的人,被稱作危機製造者(Zhou, 2016)。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在刻意製造危機而耽誤時間,而是這類人往往只有在時間限制的緊迫感下,才能讓壓力與腎上腺素驟增,從而激發他們更高效地完成任務,這很像我們常說的,deadline 是第一生產力。

然而,由於人們對時間的現實感、計劃謬誤、交通情況等等內在和外在的原因,危機製造者很容易無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既定的任務——於是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遲到了。

c. 權威挑戰者(Defier)

對於這一類型的人而言,遲到被看做是對固有社會結構(或者更寬泛的說,是對權威)的挑戰。他們通常不喜歡被告知該做什麼或者怎麼做一件事(Zhou, 2016)。習慣性遲到是他們表達對權力層級或權威蔑視的途徑,因此這也被看作是一種「被動型攻擊」(passive-aggressive)。

兩種行為都試圖將攻擊性或不滿通過更隱晦的方式呈現出來以規避直接表達可能帶來的衝突或個體情感和社會成本的損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人們自我防禦轉移(displacement)的一種表現,即將情緒以更安全的形式表現出來。

d. 大五人格(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與遲到的關係

大五人格是心理學中常見的一種個體人格特質模型,共包含五個維度: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開放性(Openness)與神經質(又稱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想要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或大五人格的詳細內容。

Mitja Back 和他的同事們對 92 名學生的人格和守時行為進行了調查(Back, Schmukle, & Eglff, 2006)。

參與者需要事先填寫人格量表,並在特定的時間準時到達指定地點。同時,他們會被告知有其他五位參與者和一位研究人員屆時會等候在現場。結果顯示,個體的責任心、宜人性及神經質與他們的抵達時間顯著相關,即更具責任心、宜人性或/和神經質特徵的人,更不容易遲到。

  • 責任心

心理學家們認為,通常責任心較強的人,更有自我組織和自律的能力(Ashton, 1998; Robert, Bogg, Walton, Chernyshenko, & Stark, 2004)。因此,他們會更積極主動地規劃行程,例如早起、計算通勤時間、提前找到約定地點等。即使偶爾出現遲到的情況,他們也會盡全力減少遲到所造成的影響。

而 Back 等人的研究也發現,在責任心的維度上得分的高低與個體的遲到行為的關係最為密切,並且責任心的高低有效預測了人們早到或遲到的嚴重程度(Back, et al. , 2006)。

  • 宜人性

宜人性高的人通常充滿對他人的信任感、同理心、利他性、遵守規則、合作性和禮貌。不同於責任心,宜人性高的人會因為對於規則的遵守、或避免等待造成他人不必要的麻煩,而更不容易遲到。


圖片|來源

在 Back 等人的研究中,他們特別向參與者強調了一個有其他人在等待的情境,也促使宜人性更高的個體做出一些更有同理心的行為——提前到達約定地點。換言之,宜人性高的人更傾向於早到,尤其是在一個事件/任務有其他參與者在場或需要團隊協作的情境下。

  • 神經質

較為神經質的人在壓力下更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通常,他們容易感到焦慮、抑鬱、自我否定、強迫和易怒。對於他們而言,遲到會直接引起他們的緊張的感受,這也可能與他們對外界評判的害怕有關。因此,學者們認為神經質高的人更不容易習慣性遲到。

Back 等人還發現,在神經質維度上得分高的人比得分低的人更容易過度緊張,也更偏好提前到達,以避免他人對自己不必要的關注和評判。然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面對高強度的工作時,他們也很容易因為壓力反而遲到。

3. 缺乏安全感、參與度低的人也會習慣性遲到

除了時間管理與人格特質的影響外,脆弱與安全感、以及我們對於該事件/任務的投入的主觀評估,也影響著我們在某一/些特定場合中的習慣性遲到。

a. 脆弱與安全感

習慣性遲到可以被看作是缺乏安全感的人自我防禦的一種途徑(Schocker, 2013),尤其在親密關係的約會中。他們認為,準時赴約是看重一個人或一件事的表現,而這種對事件或他人的「重視」又被他們自身認為是一種脆弱的表現。

因此,這種壓抑脆弱的願望被「反向形成」了一種刻意顯示強大的行為——習慣性遲到,以表現出自己對此次約會的漫不經心,也藉此顯示自己的重要性。而這種自我的防禦可能是部分無意識或是完全無意識的,所以有些習慣性遲到的人對自己的這種行為並不自知。

b. 對投入的評估

人們對於投入的評估也影響著他們習慣性遲到的行為。在為什麼有些人害怕承諾?〈一種確定的未來總讓我想逃〉一文中,我們提到了投入模型對於承諾的影響,其中滿意度高和投入程度高都對人們的承諾有著積極的影響。類似的,滿意度和投入程度也影響著人們的習慣性遲到的行為(Reddy, 2015; Blau, 2011)。

而這一點在與員工的習慣性遲到中也有所體現。在 Gary Blau(2011)對於僱員的遲到行為類型研究中,他發現習慣性遲到與僱員的工作滿意度及參與度(投入程度)呈負向相關,即工作滿意度低,參與度低的僱員更容易出現習慣性遲到。因此,在之前提到的例子當中,升職的確是有可能改變一個人工作中習慣性遲到的行為。(看看更多:「明知要早睡,卻控制不了滑手機」為什麼自律那麼難?

習慣性遲到怎麼辦?

以上,我們已經了解了影響人們習慣性遲到的時間管理、人格特質以及其他等等的因素。如果你希望從估計偏差和時間管理的角度做出改變,那麼以下是一些 tips:

1. 將任務拆分成具體的步驟

Dr. Kruger 等人認為,拆分任務(unpacking)可以幫助人們更準確地估計完成一項任務所需的時間(Reddy, 2015)。比起一個新的任務,人們更容易在過去的經驗中找到完成某些具體步驟所需要花費的時間,也因此能對這些步驟的耗時做更精確的估計。也就是說,對具體步驟耗時的估計,可以有助於我們對整體任務所需時間做出準確的估計。

2. 以旁觀者的角度思考所需要完成的任務

一篇於 2012 年發表在《組織行為與人類決策過程》期刊中的研究發現,當以旁觀者的角度,去思考和想像一個人完成任務的畫面時(mentally picture a task),我們傾向於做出更切合實際的對時間的預測(Buehler, Griffin, Lam, & Deslauriers, 2012)。

遲到很多時候聽起來是個無傷大雅的小事,但對一些人來說卻是真的影響了他們的事業發展、人際關係。沒有問題可以一朝一夕就改變,我們只能學習開始逐步管理自己的問題。

今天你遲到了嗎?

References:

Back, M.D., Schmukle, S.C., & Egloff, B. (2006). Who is late and who is early? Big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punctuality in attending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0, 841-848.

Blau, G. (1994).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axonomy of lateness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9(6), 959-970.

Buehler, R. Griffin, D., Lam, KCH., & Deslauriers, J. (2012). Perspectives on prediction: Does third-person imagery improve task completion estimat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17(1), 138-149.

Conte, J.M., Ringenbach, K.L., Dew, A.F., & Romano, D.M. (2001). Incremental validity of time urgency and other Type A subcomponents in predicting behavioral and health criteria.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gy, 31(8), 1727-1748.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79). Intuitive prediction: Biases and corrective procedures. TIMS Studies in Management Science, 12, 313-327.

Reddy, S. (2015). We know why you're always late. Wall Street Journal.

Sapadin, L. (2011). How to Beat Procrastination.

Schocker, L. (2013). This is why you're late all the time. Huffington Post.

Zhou, L. (2016). Can you cure chronic lateness. The Atlantic.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JglpS8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