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挑片,挑一部在戰地裡記錄真實的片。《私人戰爭》講述知名戰地記者瑪麗科爾文(Marie Colvin)的真實故事:「如果你不能阻止戰爭,那就把戰爭的真相吿訴世界。」
文|思想坦克/詹宇
耳邊的轟然爆破聲在戲院裡只是娛樂,然而,在被世界遺忘的某個遠方,那震耳砲聲卻可能是最後的音符,一再勾動著令人膽裂魂飛的恐懼。
《私人戰爭》(A Private War)描述美國知名戰地女記者,瑪麗科爾文(Marie Colvin)生前最後 10 年的真實故事。2012 年 2 月,科爾文深入戰火猛烈的敘利亞霍姆斯,為了直播敘利亞政府軍殘殺百姓的畫面,冒著因訊號而曝露位置的風險,當臨時新聞中心果然遭受政府軍的攻擊後,國際記者逃命急撤,她與攝影師夥伴是唯二留在現場的西方記者。
「我不能拋棄他們,我要讓世界知道這裡還有兩萬八千名百姓即將被屠殺!」
勇敢並非不害怕,而是帶著恐懼勇往直前;帶著死亡的恐懼,更需要無比堅強的信念。
英雄電影的真實故事總是動人的,《私人戰爭》在片長 111 分鐘的聲光震撼與內心感動之外,讓我們見識到戰地記者這份勇者的職業,也認識了可敬的瑪麗科爾文,思考戰爭的罪惡並珍惜幸福的台灣,這些是觀賞此片超乎票面的價值。
圖片|《私人戰爭》劇照
「我說的話不要成為紙上墨水,希望全世界都能聽到我的遭遇!」劇中的女性難民對著振筆疾書的科爾文,哽咽地說著她五歲女兒的慘死,與她和手中兩歲女娃每天在飢寒交迫下無止境的死亡威脅。
這名導演馬修海涅曼(Matthew Heineman)親自走訪難民營找來的難民演員,不是背著電影台詞,而是真實說出她的親身經歷,飾演瑪麗科爾文的女星羅莎蒙派克(Rosamund Pike)戲外表示深感震撼。
戰地記者書寫的戰爭文學作品,是文學景觀中以血鑿火砌而成的一道特殊地平線;他們的武裝不是紙筆或相機,而是眼睛和靈魂。(推薦閱讀:訪問過塔利班與 ISIS!戰地記者張翠容:西方霸權何嘗不是恐怖主義?)
「如果你不能阻止戰爭,那就把戰爭的真相吿訴世界」,這是戰地記者永遠的格言,也是本片闡揚的信念,科爾文也是秉持這信念才能克服戰爭創傷,重回戰地記者的第一線。
「為什麼是我們?為什麼我們被世界遺棄?」片中的百姓如此哀嚎,這是戰火焦土中,千萬平民最無奈的悲愴哭喊。相對於科爾文在片中感嘆:「政府不會感覺戰爭可怕,因為他們不像百姓會被殺,會痛失家人。」
戰爭的罪惡不只是造成毀滅與無辜傷亡,最令人髮指的是下令士兵強姦所有婦女這類對人性的摧殘蹂躪。當這些慘絕人寰的真相被揭露,希望能迅速引起世人的關注與協助,戰地記者宛如戰場上的目擊證人,他們高貴的靈魂與無比的勇氣,才能讓世界看清獨裁暴君隻手遮天的謊言。
當今戰地記者的處境日益險峻,參戰方往往不再視記者爲中立者,反而敵視甚至當作潛在的人質籌碼。科爾文在戰地,不是在外圍繞一圈後躲回酒店發發稿子,而是在槍林彈雨下英勇挖掘真相。
圖片|《私人戰爭》劇照
「有老的戰地記者,也有勇敢的戰地記者,但沒有又老又勇敢的戰地記者。」片中這句台詞道出戰地記者的宿命,我想也適合刻在她的墓誌銘之下。(推薦閱讀:臥底採訪記者第一人 Nellie Bly:我裝瘋賣傻,只為記錄世界真實)
超乎常人的高壓與創傷,菸酒似乎是科爾文的「精神食糧」。經歷過無情烽火與扭曲醜陋的人性,可以想像她的晚年不再被戰爭摧殘,卻很可能深受菸酒的戕害,連想到馬偕博士的座右銘:「寧為燒盡、不願銹壞」,不禁相信殉職於戰地是她最好也最後的一筆。
劇情終結於科爾文倒在斷垣殘壁的水泥房,斷氣在爆裂巨響之後,空拍鏡頭緩緩拉遠,宛如科爾文穿梭於沙場的靈魂總算慢慢升天。片尾附帶一段段她的報導事蹟的靜態畫面,特映會上所有觀眾屏息觀賞到最後,無任何人先行離席,這似乎是對瑪麗科爾文的一種敬意。
戰地記者的真正勇氣,是在戰場上逼出勇氣、殺出重圍,只為了帶出真相。
走出位於西門町的戲院外,天光下人來車往,聖誕節剛過但一如往常的平安喜樂。此刻,在被世界遺忘的某個遠方角落,信奉另一個天主的千萬男女老幼,可能正當命懸一線,那不是電影畫面,而是他們的日常寫照。
作者簡介:
作者喜好登山、羽球、繪畫。2000 年起從事網頁設計至今,今年起開始書寫散文,獲得第十五屆浯島文學獎優等,作品散見於《講義雜誌》、《聯合報》、《國語日報》、《人間福報》、《大紀元》等副刊,以及各大網路媒體。
from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bit.ly/2WajCU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