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嫉妒(Envy)與妒忌(Jealousy)有何不同嗎?讓我們透過心理學,細看人為何會嫉妒,並分析其背後善意與惡意的動機!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大概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一些嫉妒的體驗。嫉妒在每一種文化中都存在, 它被描繪為一種道德上的罪過,或者一種需要用正直的思想去克服的弱點。
但心理研究發現,嫉妒這種情感對我們也有一些非常正面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嫉妒。
什麼是嫉妒(Envy)?
Spielman(1971)指出,Envy 的詞源是拉丁語 invidia ,來自動詞 invidere,這個動詞的意思是「有敵意地看著」。
牛津英語詞典把嫉妒定義為「在注視著另一個人擁有一些高於自己的優勢時產生的屈辱感」;而韋伯詞典則把嫉妒定義為「在看到別人的優秀或好命運時感到的氣惱、羞辱、不滿或不安,同時感到一定程度的厭惡,以及佔有相同優勢的渴望。」
區分 Envy 與 Jealousy
人們往往會很難分清嫉妒(Envy)和妒忌(Jealousy)這兩種情緒。但其實已經有很多精神分析師(Klein,1957; Segal,1964;Spielman,1971)對二者進行了區分:
嫉妒(Envy)是當我們看到別人擁有和享受著我們想要的東西時,感受到的負面情緒,在這個情緒中我們只針對對方一個人;而妒忌(Jealousy)是在嫉妒的基礎上存在的,但它卻針對至少兩個人存在,它往往是主體感受到自己想要的來自某個人的愛,被另一個人得到了,或者即將被另一個人(主體的競爭對手)奪走,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吃醋」。(推薦閱讀:《理性的情緒化》:每個嫉妒背後,都有一道傷口)
舉例來說,假如你的好朋友有一份很好的愛情,你一直渴望擁有那樣的愛情(但對這個好朋友的伴侶無感),但是卻不曾擁有,你可能對這個好朋友產生嫉妒的情緒;而假如你喜歡上了這個好朋友的伴侶,你覺得好朋友奪走了你本該有的愛情,你就可能在嫉妒的基礎上,再產生妒忌的情緒。
圖片|來源
嫉妒(Envy)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
嫉妒是人的一種普遍的情緒反應(Reynolds,2011; Smith, 2014)。嫉妒並不是在隨機或盲目的比較中產生的,它總是存在於一些特定的社會比較的情境之中。嫉妒的產生需要四個條件,這四個條件是缺一不可的:
1. 對方與我們相像
我們會在與自己相似的人的比較或被比較中,因比不上對方而感到嫉妒。這主要是因為人們有心理上平衡的需要,即人們傾向於人物,既然擁有相似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社會階層,就應當有相當水平的成就(Smith, 2004)。
而與完全不相干的人的比較,並不能對這種平衡產生實質性的干擾(Goethals& Darley, 1977; Smith, 2004)——不太會讓人們覺得心理不平衡——也就不容易引起嫉妒。就好像一位醫生並不會嫉妒一名芭蕾舞演員,除非他曾經受過一段時間的相關的舞蹈訓練。
2. 這件事和自我相關的程度高(Self-Relevance)
那些與自我相關度高的事物,是指我們一直以來所渴求的,又或是直接與核心的自我價值(self-worth)相聯繫的事物。當所比較的方面與自我的相關度高時,我們就很容易因為他人在該方面比自己更優秀,而感到痛苦——這些方面的比較最容易引起我們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導致嫉妒的產生。而當所比較的東西並不是與自我高度相關的時候,就不容易引起我們的嫉妒(Smith, 2004)。
這一點很好理解,在乎什麼,就容易被什麼所傷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3. 主觀的不公平感
與他人作比較的時候,我們總是會覺得那個人並不值得擁有那些優勢或成就,我們會覺得那個人「運氣太好」;或者會覺得,我們怎麼就會遇到那些不太好的條件,影響了我們所擁有的結果(Smith, 2004)。我們會為此感到不公和嫉妒。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種不公平感往往是僅來源於我們的主觀判斷。我們因為看不到別人所克服的劣勢(disadvantages),而對自己的處境看得最為前面清楚,才做出這種不公平的判斷。
但研究發現,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所感受到的不公平並不被客觀標準所支持,反而會進一步加劇嫉妒——我們越無法證明別人的優勢是不公平得來的,我們的嫉妒感反而越強。(推薦閱讀:憤怒、悲傷、焦慮、嫉妒!如何用負面情緒,做出正向改變?)
4. 在想像中自己對這件事的控制力很高
當我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實現/改變某件事時(想像的高控制力),我們傾向於嫉妒已經在這件事上獲得成功的人。這種想像的控制力對嫉妒的影響,並不受現實狀況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現實中自己對這件事是否有控制力,想像中的狀態才是影響我們嫉妒感的因素。
Van de Ven 等人的研究發現,當人們認為對方所獲得的成就是由於運氣——對於其他人而言,可以獲得同樣運氣的機會並不大(想像的控制力低)時,人們更傾向於羨慕對方,而當認為對方是通過自身努力而取得的成果,而自己也有可能通過努力得到類似的成果(想像的控制力高)時,人們更傾向於嫉妒對方(Konnikova, 2015)。
例如,當人們還沒有完全接受自己沒有那樣的好運氣時,人們會嫉妒身邊那些生來先天條件就特別好的人(各方面),這是因為在他們也沒有意識到的想像裡,自己對這些方面仍然有著控制力(雖然事實並沒有),而一旦人們意識到了自己在這些方面的無能為力,就不會再容易對這樣的人群產生嫉妒之心了。
以上的四個條件都是嫉妒產生缺一不可的條件。因為,如果相互比較的對像不具備相似性,就可能導致這種比較變得毫無意義,甚至不合邏輯。
而與自我低相關或不相關方面的比較,則更容易讓人們對比較對象產生欣賞之情,而非嫉妒。
如果主觀上覺得很公平,就會對這種差距感到服氣,對對方產生欽佩;而如果客觀上的確存在不公平,人們會感到義憤填膺,而不是嫉妒。
如果主觀上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到這件事,也就不太會產生特別想得到對方所擁有的那個事物的渴望。
圖片|來源
嫉妒的兩個方面
嫉妒有兩面。心理學家區分了嫉妒善意的(benign)一面與惡意的(malicious)一面,這主要與嫉妒所造成的正面的與負面的影響有關。
嫉妒的惡的一面
惡意的嫉妒通常包含了一種破壞性的意圖,希望減少被嫉妒的人在比較中的優勢(Hedges, 2012; Wallace, 2014),與此同時也減少自己「處於劣勢」的感覺。在嫉妒的這個方面的作用下,人們會通過謠言、詆毀、誹謗或其他間接的破壞行動以貶損那個被嫉妒的人。例如,當某位同事獲得升職加薪時,惡意的嫉妒會讓人們忍不住在背後貶損他。
此時,被嫉妒的人會遭受一些負面的影響:
道德詆毀
儘管人們會因為能力、成就或優勢等行為層面上的差距而嫉妒他人。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於被嫉妒人的詆毀並不直接針對行為,而是轉化成對被嫉妒的人道德層面的詆毀(Smith, 2004),以獲得某種程度的優越感,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行為層面的差距對我們造成的自卑感。
然而,這種道德層面的詆毀很容易讓被嫉妒的人遭到更多人的懷疑,甚至被不公平地對待,從而對他在人際關係上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心理折磨
另外,被嫉妒的人則常常因為擔心「嫉妒」給自己帶來的人際關係的負面影響而感到不安,也因為害怕自己成為眾矢之而感到惶恐。這種擔憂和顧慮成為了他們巨大的心理折磨(suffer)(Smith, 2004)。
而嫉妒者,也會因為嫉妒而傷害自己的一些精神福祉。Bertrand Russell(1930)說,嫉妒是導致人們不幸福的最大的因素之一。嫉妒情緒的背後總是埋藏著羞恥感,而羞恥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情緒。此外,哈佛商業評論的曾發表過一篇相關文章,研究者對上百位管理者及他們的企業進行了十年的個案研究發現,不加控制的惡意嫉妒對個人的事業與企業本身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Smith, 2014)。
嫉妒的善的一面
善意的嫉妒通常能讓人們有一種被他人的成功或優勢所激勵的感覺。因此,人們會通過模仿、觀察學習、自我提升等方式嘗試接近或達到被嫉妒的人的成就。例如,當得知某位同事得到晉升之後,善意的嫉妒則讓人們更努力地工作以獲得升職。(推薦閱讀:放下你的嫉妒!建立成功與掌聲外,更重要的真誠關係)
善意的嫉妒有許多潛在的好處
2011 年發表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的研究中指出,善意的嫉妒更有利於人們在測驗中創造力與智力的發揮,這種影響不同於「羨慕」,後者讓人們有更好的感受,但前者能讓人們有更大的動力和更好的表現(Wallace,2014)。
善意的嫉妒不僅對人們的行為有激勵意義,還在對認知層面有促進作用。Sarah E. Hill 與她的同事在一系列實驗中發現,善意的嫉妒能夠改善人們的專注與記憶(Wallace,2014)。
在其中一個研究中,他們對 200 名被試進行隨機分組。其中一組被試在實驗開始前需要回憶一段過去善意嫉妒他人的經歷(嫉妒喚起);而另一組人則什麼也不做。此後,兩組人分別向「面試者」(扮演的面試者)做模擬面試。結果在面試過後,「嫉妒喚起」的一組比另一組被試更能夠清晰地回憶起面試過程中所提到的細節。
此外,從進化論的角度看,這種社會性的比較、以及其帶來的嫉妒也是不可避免的。它警醒著我們:其他人擁有了一些對於我們而言十分重要的東西(Hedges, 2012)。也是嫉妒讓我們認識到自己在殘酷的社會資源競爭中所處的位置,從而幫助我們決定是否調整、以及如何調整生存策略。
被人嫉妒怎麼辦?
1. 事實檢查(Reality Check)
在應對他人的惡意嫉妒時,我們首先需要確定的是:「他們是否真的在嫉妒我?」。很多時候,人們會試圖表現得強大以獲得他人的特殊對待。但當他人並不如預期那樣關照自己時,人們會誤以為那是一種「嫉妒」(Eduard, 2010)。但事實也有可能只是別人並不喜歡你刻意表現出來的強大,和嫉妒無關。
認為自己「是被嫉妒了」,是一種很容易被使用的自我防禦的工具,讓自己看不到自己真正的問題所在,反而強化了自戀。
2. 區分善意與惡意的嫉妒
當我們確定自己所面對的是嫉妒時,我們需要區分「無害」的善意嫉妒,和「存在潛在威脅」的惡意嫉妒。後者才是需要我們做出應對的「嫉妒」。這種情況下,研究者認為,與惡語中傷自己的人坦誠、直接(並不代表魯莽衝動)的交流,是一種有效的策略。
3. 做好自己,不要為別人的問題付出自己的代價
「在籠子出生的鳥,會以為飛翔是一種病。」你不需要放棄你的優勢或成就,以獲得和嫉妒者之間更「融洽」的人際關係。
Reference:
Eduard, J (2010). Dealing with envious people. PeopleSkills Decoded.
Hedges, K. (2012). The real reason you're jealous of yourfriend's success.
Konnikova, M. (2015). Can envy be good for you. The NewYorker.
Salovey, P. & Rodin, J. (1984). Some antecedents andconsequences of social-comparison jealous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47(4), 780-792.
Smith, J. (2014). How successful people use envy to getahead. Business Insider.
Smith, RH (2004). Envy and its transmutations. TheSocial Life of Emotions: Studies in emo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iedens,LZ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ynold, M. (2011). Envy can be good for you. PsychologyToday.
Rosenberger, JW (2005). Envy, shame, and sadism. Journal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oanalysis and Dynamic Psychiatry, 33(3),465-489.
Rosenblatt, AD (1988). Envy, identification, andpride. The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Russell, Bertrand (1930).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NewYork: H. Liverwright.
Wallace, JB (2014). Put your envy to good us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JGyN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