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憤怒、悲傷、焦慮、嫉妒!如何用負面情緒,做出正向改變?

當你的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嘿!先別急者否認或壓抑那些負面的情緒,其實這些都是幫助你前進的動力唷!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前段時間後台收到這樣一條留言:「我感覺自己最近特別喪。很焦慮。很討厭這樣的自己,KY 你有沒有辦法幫我快速清除負面感受?感覺連自己的情緒都管不好,真的很討厭。」

很多人像這位粉絲一樣,對那些令人不愉悅的負面的情緒強烈抵觸。但負面情緒真的毫無價值嗎?我們又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負面情緒。

你了解你的負面情緒嗎?

說到負面情緒,我們腦海中可能會立刻蹦出一些常見的:悲傷,憤怒,厭惡,尷尬······之所以把它們定義為「負面」,是因為這一類情緒體驗是不積極的,它們讓人不適,嚴重時還會干擾日常生活和工作。不過,雖然負面情緒本身並不陌生,我們對它們卻了解不多。

1. 比起正面情緒,我們擁有的負面情緒種類更多

心理學家 ShaverPhillip 和 Ta的同伴參考了早前的情緒理論和自己的研究結果,將人的六種原始情緒及由它們衍生出的多種次級情緒繪製成了樹狀圖表,從中可以發現,我們負面情緒的種類超過正面情緒的種類。

這其實是由進化決定的。因為,無法對有利事件產生積極情緒遠不如無法對負面事件作出反應得當來的嚴重——前者可能妨礙我們變得更幸福,但後者卻會危及生命。

2. 感受到多種情緒的人比只有正面情緒的人健康

生活的本質是複雜的,既有積極的事情,也有消極的時刻。因此,完全沒有負面情緒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有人說自己只會開心,從不傷心、沮喪,那麼 Ta們其實是無意識地壓抑了自己的負面情緒。由於情緒不會真的消失,所以它們的影響也不會消失。甚至,迴避感受這些情緒會使它們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更大傷害(Lefkoe, 2014)。(延伸閱讀: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面對負面情緒的三個練習

研究還指出,從健康角度出發,比起一味地「開心」,更重要的是情緒的多樣性。Quoidbach 等人的一項樣本數量龐大的研究調查得出,能感受到更多種類情緒的人比那些只是感受到很多正面情緒的人更健康,更少被診斷出抑鬱。

3. 負面情緒觸發行為改變

上面提到,負面情緒在進化層面上有重要意義,它們既有快速預警的作用,又是一種保護機制。時至今日,負面情緒依然被定義為一種行動信號(action signal) 。而相對的,正面情緒就不具有同樣強烈的行為導向性。

因為,相比起追逐更多快樂的動機,我們擺脫眼下的難耐的痛苦的動機往往更加強烈。


圖|作者提供
 

為什麼我們如此排斥負面情緒?

1. 負面情緒帶來生理上的不適感

不論是何種的負面情緒都或多或少會給人帶來不適。我們壓力太大、情緒低落或負面思考時,人體內的皮質醇會大量分泌,讓身體進入警備狀態。於是,我們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胸悶,呼吸不暢,心跳加速,血壓上升,手心冒汗······

2. 自我形像管理

我們都不想在 Ta 人面前流露一些情緒,因為覺得它們會破壞自己在 Ta人眼中的形象。比如,我們不輕易表現出對某人的嫉妒,因為不想自己被當作一個善妒的人;我們壓抑憤怒,因為怕別人覺得自己脾氣大;不想在對手面前暴露焦慮,讓自己輸了氣勢。

我們也會在心裡對自己的「人設」有一些特定的期待 ——我們可能希望自己是溫柔、自信的、心胸寬廣的。因此,當我們認為與自己「人設」不符的情緒出現時,我們會質疑,甚至責怪自己為什麼不能控制、消除這些情緒。

3. 被過分強調樂觀主義和正能量的價值觀綁架

生活中我們總被教導要多些「正能量」,少些消極負面的情緒。我們總稱讚那些臉上掛著笑容、無論何時都充滿希望的人。當一個人遇到挫折的時候,Ta 會被勸說「樂觀點」。

因此,很多人抱有一種樂觀積極才值得被鼓勵、接納,而太「喪」則招人厭棄的誤解。

但事實上,悲觀和樂觀只是人們在面對人生的不可預測性時所採取的不同的動機取向,它們各有優勢,沒有好壞之分。

什麼樣的負面情緒是沒有意義、應當警覺的?

社會家 Elizabeth Bernstein 指出,的確不存在積極的一面的負面情緒,她稱它們為「空洞情緒」(empty emotions)。其中,最典型的兩種是無望感和無價值感。

無望感(hopelessness)

無望感顧名思義,是一種染上了濃郁的絕望的情緒,它不基於某個具體的情境或某段特定的時期,而是涉及對整個未來的消極預期。

人之所以能夠且願意付出努力改變我們的生活,是因為一個信念,即「我們的行為會產生特定的結果,掌握這其中的聯繫,可以讓我在未來通過行為達成目標。」因此,希望感是一種生活的必需品。

可如果這一信念遭到破壞,我們就失去控制感,產生「怎麼努力也沒用」、「希望的不會發生」的預期。如此一來,我們可能會放棄採取行動。更糟糕的是,放棄嘗試和努力可能導致我們的預期成真,形成惡性循環。(推薦你看:習得性無助:讓你一事無成的天使與魔鬼

因此,有種與無望感密切相關的行為叫習得性無助 —— 本來可以採取行動避免惡果,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放棄任何反抗。習得性無助,就是這樣一個無望感的籠罩下的,讓人一事無成的魔鬼。

無價值感(worthlessness)

無價值感是一種自挫性的情緒,來源於沒完沒了的自我批評,認為自我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被這種情緒困擾的人可能因為無法看到、認可自身價值,而不由自主地去追逐財富、權力、名望這些普遍被認可的外在事物。

然而,即使 Ta們擁有了這些,內心依然是空虛的,僅憑這些世俗定義的「價值」,是無法填補這種自我的無價值感的。

同時,陷於無價值感中的人還可能通過取悅 Ta 人、獲得 Ta 人認可來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但這種完全建立於 Ta人的評價和反饋之上的脆弱的價值感,著實不堪一擊。我們過去文章中多次討論過的討好型人格就與這種無價值感息息相關。

這無疑是一種使人痛苦的情緒,它令一切努力認可自己的行為都顯得徒勞,讓人迷茫且空虛,似乎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空洞情緒最大的共同點,也是它們缺乏積極意義的原因是,它們脫離了現實,不基於真實發生的事件或客觀事實,且往往是長期的、難以調節的——它們承載著一種虛無的悲觀感。因此,空洞情緒很難引起良性的行為改變,畢竟它們不僅來由不明,且我們不論做什麼,都緩和不了這些難耐的情緒。

此外,「我感覺毫無希望」及「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也是許多抑鬱症患者日常的感受。因此,如果你覺得自己符合以上的描述,並且長期受到無望感和無價值感的折磨,那麼你需要提高警惕,去尋求一些專業的幫助。(同場加映:遇見有力量的自己!讓負面情緒溫柔釋放的身體練習


圖|作者提供

有意義的負面情緒又能為我帶來什麼呢?

除了應該警覺的空洞情緒以外,大多數負面情緒都有它們存在的價值。我們以四種常見情緒為例,來跟大家分享一些負面情緒的功能。

1. 憤怒(anger):一個保護者,讓我們明確自己的界限

憤怒是一種能量很強的、作用於保護自己的情緒。在我們的利益或安危受到威脅時,我們就會憤怒,這是我們受到侵害時最直接和真實的反應。這種侵害可能包括對我們的自尊、個人邊界、人格、權利和利益等等方面。

憤怒使讓我們的關係不建立在權力鬥爭、投射和過度糾纏之上,如果沒有憤怒,我們便無法在關係中建立健康邊界。當憤怒提醒我們自己受到侵犯,需要抵抗時,如果我們成功保護了自己,這種情緒就會消散,而如果我們壓抑了憤怒或是未能捍衛自己,憤怒才會造成不好的後果。

比如,伴侶過度干涉你交友,還強行查看你手機時,你可能會憤怒,因為你的邊界遭到了侵犯。此時,Ta 或許會用「我們彼此相愛,就應該沒有秘密」這樣的話來操控你,讓你內疚,好像你為此不悅才是不對的。

但你的憤怒是最真實的聲音,提醒你要正視你的情緒,保護自己,認真對待這件讓你憤怒的事。

2. 悲傷(sadness):一種求救信號,讓我們與 Ta人建立深層的鏈接

悲傷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情緒之一,也是一種極易引發 Ta 人同理心的情緒。一個人在遭受痛苦時流露出自己的悲傷,實質上也是在發出一種求援信號 ——我現在很難過,希望能夠得到你的陪伴、理解和支持。研究發現 (Bandstra, Chambers, McGrath & Moore, 2011),共情、同情都和悲傷情緒有強烈關聯。

因此,富有感染力的悲傷讓人們凝聚在一起,加深了彼此之間的理解和羈絆。俗話說患難見真情,而事實上分擔悲傷的確比共享快樂更能加深我們與 Ta 人之間的鏈接。

除此之外,逆境中的悲傷其實對我們有利。加州伯克利的研究表示,悲傷狀態造成的大腦變化使得一個人的記憶更加深刻,收集信息、細節的能力會變強。這是因為,「快樂」是一種熟悉和安全的信號,我們會不自覺地放下心來,不去關注細節,而悲傷則恰恰相反。

另一項研究中,沉浸在悲傷中的志願者在做判斷時更能識破欺騙性的信息,且不受到一些刻板成見的影響。出人意料的是,人們在悲傷時反而更有動力去完成一項複雜的任務,並願意為之付出更多努力。(來瞧瞧:【花精情緒療癒】心靈也會感冒,我們都需要情緒急救

因此,悲傷讓我們在困境中有所收穫,也使得我們更好地處理問題、走出悲傷。

事實上,壓抑悲傷才會讓人更加走不出來,當人生遭遇低谷時,悲傷是一座我們為了回到快樂基準線所必經的橋樑。


圖|作者提供

3. 嫉妒 (envy):一把尺子,幫我們認清自己的位置

嫉妒起源於社會性的比較。研究表明,當人們只是被放在同一間屋子裡時, Ta 們就已經開始互相打量了——誰更聰明,誰更好看,誰更強壯······在這種源源不斷的比較中,嫉妒的產生是難以避免的,也是它讓我們認識到自己在殘酷的社會資源競爭中所處的位置。

心理學家認為,嫉妒分為良性(benign) 和惡意(malicious) 的兩種。前者包含一種破壞性的意圖,希望減少被嫉妒的人在比較中的優勢 (Wallace, 2014)。在嫉妒的這個方面的作用下,人們會通過謠言、詆毀、誹謗或其 Ta間接的破壞行動以貶損被嫉妒者。

而後者則具有崇敬和啟發性的部分,它更像是一種「Ta 能做到,那我也能」的心理。因此,善意的嫉妒能化為動機,人們會通過模仿、觀察學習、自我提升等方式嘗試接近或達到被嫉妒者的成就。

嫉妒產生通常是基於一些基本評估的,所以我們很難對離自己太遙遠的人產生這種情緒。也就是說,我們嫉妒的對象通常是與自己有關、相似並且可及的,或者至少是自認為可及的。因此,嫉妒也讓我們更好地設立更加具象的目標。

4. 焦慮:一枚情緒的通用貨幣,提示我們關注它背後的問題

弗洛伊德在《抑制、症狀與焦慮》中探討了三種類型的焦慮, Ta 認為,所有的焦慮感都來源於「衝突」 ——我們和外部世界的衝突及我們自身內部,也就是「本我 (Id)」、「自我 (Ego)」和「超我 (Superego)」之間的衝突。

第一種是現實焦慮,來自於自我與現實間的衝突。當我們感覺外部世界或有危險時,自我會發出一個信號來警戒頭腦,這個信號就是焦慮,比如害怕電梯失控或無法按時完成工作。單純的現實焦慮是相對健康的,控制在一定程度還能更好地調動我們的行動力。

第二種是道德焦慮,來源於自我和代表道德感、良心的超我間的衝突。超我負責製造內疚和羞恥,當自我的想法觸犯了自己的道德良心,超我就會以內疚和羞愧來懲罰我們。因為害怕這種懲罰,每當我們剛產生可能會觸犯道德的想法,自我就立刻給出一個信號來警醒我們,避免懲罰的到來。這個信號也是焦慮。

第三種是神經性焦慮,來自於自我和代表潛意識的慾望與恐懼的本我間的衝突。這種焦慮的產生是由於被壓抑了的慾望或恐懼太過強烈,以至一旦釋放,自我就會無法承受,甚至因此崩潰。這種焦慮可能讓你完全不知道自己在焦慮什麼,也可能誤以為自己焦慮的是一些表象的東西。

綜上,焦慮這種情緒常常是「化妝後」的某種別的情緒,

有人將焦慮形容為「一種通用的錢幣」,認為它是一切情感的兌換品。

而我們之所以難以弄清焦慮背後究竟為何,是因為比起其 Ta 負面情緒,焦慮是最難耐一種,也是是最具任務導向性的一種——我們會想立刻緩解這種焦慮。

於是,這個立刻、卻只是暫時緩解焦慮的動作會阻擋我們去面對自己真實的情緒。而我們如果無法意識到焦慮背後到底是什麼,這種焦慮就永遠得不到解決。也就是說,你只要一旦觸發了那個情景就會感到焦慮。(延伸閱讀:現代人都想修的一堂情緒課:珍妮佛、貝克漢談如何面對恐懼與焦慮

因此,焦慮是富有深意的。如果反復為同一件事物焦慮,或是不明不白的焦慮,那麼,焦慮是在提示你還有未完成的願望或是沒解決的問題,

而真正克服焦慮的第一步,就是去弄明白你焦慮背後的東西。


圖|unsplash

如何利用負面情緒作出正面的改變?

研究表明,想擺脫自己的負面情緒,會越陷越深;而坦然接納負面情緒的人,則能更好地面對它指向的問題,更快走出這種情緒,不讓一種對負面情緒的情緒給自己造成更多傷害 (Delistraty, 2017)。

有價值的負面情緒是那些能引導積極改變的,它們的出現是一種信號。而我們付諸行動的動機就是想減輕負面情緒的煎熬。

因此,想要好好利用負面情緒,最重要的是要先辨識出它們,然後明白什麼樣的行為能夠緩和它對你造成的影響:

1. 學會標記情緒

當情緒出現時,不要只是說「我心情好」或「我心情不好」,試著準確描述你感受到的情緒,越具體越好,並給它們命名。

如果你覺得識別情緒有困難,那麼可以試著靜下心來,深呼吸,覺察你的生理反應。比如,心跳很快可能是焦慮,心胸格外沉重可能是悲傷,下巴不由自主繃緊可能是憤怒······

2. 列出利弊清單

雖然負面情緒是在提醒我們有一些事需要做出改變或是需要迴避,但在執行之前還需要問自己:是不是改變了這件事我就能感覺好起來?長遠來看利大於弊嗎?

此時,你需要思考是哪個,或者哪些行為使你產生的這種情緒,然後寫下這個行為讓你感覺良好,或是為你帶來好處的方面,再寫下該行為讓你覺得不舒服的地方。有時,我們會因為急於緩解某種負面情緒,而匆忙地做出一些對自己不利的改變,因為在做很多必須要完成的事時,一定的負面情緒是不可避免的。(同場加映:高 EQ 的養成之路:你聽過「情緒清單」嗎?

3. 傾聽內心的「應該」

我們內心常會有一些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的聲音,在恰當的時候聆聽它們很重要。比如,在同學聚會上,一個許久不見的老同學興奮地和你分享她的喜事——最近工作升職了,戀愛了,過幾天要和男友一起去度假。

你越聽越不爽,甚至突然不太待見這個人了。那麼,你可能是在嫉妒。而你內心的聲音在說:你應該更加努力工作,應該多社交才有機會脫單,應該對自己好點······ 此時,這個內心的聲音可能是在指導你下一步應該怎樣做,而這個指示常常是有價值的。(推薦你看:「我們助人,但不是聖人」;遇到負面思考朋友時你該做的事

4. 想像「與孩子對話」

想像如果一個孩子和你身陷同樣的情緒中,而你需要幫助 Ta,那麼你會怎樣寬慰 Ta,給 Ta 什麼樣的建議呢?你不會鄙視、無視或責怪那個孩子,你會認真傾聽,耐心開導。

比如,當孩子因為自己最好的朋友懷疑自己而憤怒,你可能會先表示理解,建議Ta不要在憤怒的當下做衝動的決定,會陪Ta一起梳理這件事情的起因經過,看這件事可以如何解決,憤怒如何消散。然後你需要以同樣的方式對待經受負面情緒的自己。

以上。

揭穿一刻:

你最經常需要與之鬥爭的,是哪種情緒?

References:

Bandstra, NF, Chambers, CT, McGrath, PJ, & Moore, C.(2011). The behavioural expression of empathy to others' pain versus others'sadness in young children. Pain, 152(5), 1074-1082.

Bernstein, E. (2016) Why you need negative feeling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elistraty C. (2017) You'll be happyier if you let yourself feel bad.Science of Us.

JD Meier. (2011) Use negative emotions as a call to action. Sources ofInsignt.

Lefkoe, M. (2014). Suppressing negative emotions is unhealthy. LefkoeInstitute.

Quoidbach, J., Gruber, J., Mikolajczak, M., Kogan, A., Kotsou, I., &Norton, MI (2014). Emodiversity and the emotional ecosystem. Journal of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3(6), 2057 .

Shaver, P., Schwartz, J., Kirson, D., & O'connor, C. (1987). Emotionknowledg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a prototype approach.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6), 1061.

Wallace, JB (2014). Put your envy to good us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IgN7MI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故事交換】17 歲的寂寞:想獲得愛,必須滿足父母的期待

如果你擔心自己隨時會失去關愛、害怕自己的不完美不被世界接納,推薦你看這篇文章,讓貓心告訴你:這都不是你的錯。

從撰寫文章以來,已經有三個年頭過去了,也默默地累積了一些讀者。然而,這三年的生命中,總有一些東西倏忽即逝,就如同以前的某一位女友,曾對我說了這麼一句話:「時間就像篩子,不適合的會溜走,而適合的會留下。」卻在轉眼之間,篩過了我的生命。

我們有太多的遺憾,來不及去捕捉。人與人的生命就是如此,有些人緣淺份薄,雪泥鴻爪,恍然之間,殘存地僅剩記憶。

正因為如此,我選擇用文字去記錄,用影像去記錄,用感受去記錄。記錄那碎片般的記憶,趁它還清晰的時候。數日之前,我在粉絲專頁上開了一個表單,獲得了讀者們友善的迴響。我希望能親自和讀者們面對面聊聊天,也許單純地談論彼此喜歡的文章或書籍,也許是談論生命中的經驗,也許是談論對我所寫所著的感觸。若有餘裕,我也期望能為讀者的生命,增添一些新的視野;或是做一個好的傾聽者,陪伴讀者回顧生命中的某一片荒蕪,一起看見那真實存在,卻又讓人不願面對地失落。若讀者願意,我也願拿起那台伴我踏遍人生的單眼,記錄著我們這短暫的交會。

也許以後/不會再見面了/相遇的時候/作彼此生命中的好人
——林婉瑜,〈相遇的時候〉

和 J 的相遇,是在一個溫暖,甚至有些炎熱的冬日下午。

留著過肩的長髮、稚氣未脫的臉龐,J 穿著她唯一的一套洋裝,在南部的某個車站,等帶著我到來。17 歲的她,沒有超齡的外表,卻有著超齡的成熟。

「第一次見網友呢,好興奮!」她是這麼和我說的。那樣的新鮮感,彷彿讓我看見了 17 歲的自己。

在車站附近繞了一大圈,所有的店家都因年節將至而休業,最終我們只能落腳於某間星巴克,不免有些俗氣。

我不能喝咖啡,焦慮症日趨嚴重,自律神經失調,咖啡因是忌口的,無奈點了一杯茶,開始了今天的對話。雖然在那之前,早已在炎熱的豔陽與新鞋的磨踵下疲憊不堪,但聊起了心裡話,依舊是那麼地提神。

J 談起了她的孤獨,寂寞的 17 歲,孤獨來的太早,對於這孩子來說,未免也太過殘忍。我想起了我在濟城的最後一年,那荒蕪的 17 歲,僅能把人生的目標寄望在成績上,除此之外,好像沒有任何的事情足以成就。噢,不!也許不僅僅是 17 歲,那樣的孤獨,早已從我幼年時期便開始扎根,挺直地插進我的心臟,在某處錯綜盤踞著。

J 的孤獨,也許也是如此。自幼年起,家庭帶給她深刻地影響,使得她難以真誠地去面對她的同儕:J 的父親,總是要她裝病住院,才能領取保險金,當護士問她還會不會痛時,她總得猙獰著臉,矛盾地擠出一句:「痛。」年幼的心靈,如此矛盾。「我總得替父親說謊,才能得到她的愛。」J 的這一句話,在我心裡繚繞了很久。(延伸閱讀:心理學讀愛:關係中的缺憾,都要看向內心的孩子

J 在成長的過程中,肯定也受到了與父親之間依附關係的影響。國中時,J 把班上的剩飯剩菜帶回家餵流浪狗,同學卻以為她自私,想把剩菜帶回家吃。高中的時候,J 在班上很孤獨,很想找人講話,上課時,總是時常和老師表達自己的意見,卻惹怒了班上的一些人。「愛現」、「自以為是」,這樣的標籤,默默地跟隨著她。

「所以妳才不敢和同學核對妳的想法嗎?」我問了問她。她沉默,眼眶泛紅。

Jeff Simpson 曾依照 John Bowlby 的理論,設計了一套長期追蹤的依附測驗,從 1 歲開始,追蹤一批孩子 20 年,想看看幼年的依附關係,如何影響他們在就學時與成年時的依附關係。Jeff 和他在明尼蘇達的同事們,透過 Ainsworth 的陌生情境測驗 (strange rest),測量了一批孩子在一歲時與母親的依附關係,他們發現,安全依附的孩子比起不安全依附的孩子,比較不會在母親離開實驗室,而陌生人靠近時,表現出驚慌失措的樣子,因為他們相信,母親很快地就會回來照顧自己,並不會把他棄之於危險而不顧。

對他們而言,父母的照顧是長久的、無條件的;相對的,在不安全依附的孩子身上,孩子會哭鬧或焦慮不安,因為對他們而言,他們曾多次經歷被拋下、母親未能及時給予照顧的經驗。J 就像這些不安全依附的孩子一般:「要獲得愛,必須是要滿足父親的期許。」

那麼,這群孩子後來怎麼了呢?在他們 6 歲上小學時,根據學校老師的評估,安全型的孩子比不安全型的孩子,有著較好的社交能力;在 16 歲上高中之後,他們和朋友有比較多的親密連結;在 20 歲時,他們的戀愛經驗較為正向、對伴侶較為忠誠、比較能因應戀愛之間的衝突。1 歲時與父母的互動經驗,竟能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我們 [1]。

為什麼會如此呢?如果回到 Erikson 的發展八階段論,12 歲到 18 歲的孩子,正在經歷「自我統整與腳色混淆」的階段,對於童年時期,經歷不安全依附的孩子而言,他們很難信任別人,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

有一群人,他們會選擇遺世獨立,孤僻地躲在教室的角落,面對他人的親近感到害怕,即便他們不清楚,但他們的內心隱約地藏著這樣的話語:「只要我和他人親近,我就有可能被拋棄,因為我是一個很糟糕、不值得被愛的人。」;另一群人,則會努力地向其他人討愛,緊緊黏著身旁可以依賴的老師、同學,深怕有一天對方就不再理自己了,就像童年時期的父母是如此的捉摸不定,所以在一般人際互動上,更得緊緊抓住這些願意陪伴自己的人:「正因為我不好,所以我得頻繁地確認這段關係,會不會在我疏忽的時候就消失不見了呢?」(推薦你看:查勤滿足不了安全感:你需要的,是安頓自己怕被背叛的心

在這一個多小時的對談裡,J 想起了好多好多的過去。年幼的我們,總是囫圇吞棗地吸納主要照顧者的價值觀。無論關係有多麼糟糕、多麼的畸形,我們都需要依附他們,而他們的想法,也就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直到成年之後。幼年的經驗,讓我們難以穩定自己,難以和同學和對彼此的想法,難以抓住人際關係的進退。

「J,不是妳的錯。」我輕輕地嘆了口氣。這條路會很辛苦,我都知道,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我在心裡默默思忖著。

但作為不安全依附的我們,不代表不能讓自己過得更好。在學校裡,依舊會有一些人,能夠讓我們信任,也許是同學,也許是老師,也許是輔導室的諮商師們。對於不安全依附的孩子來說,我們需要的是重新看見自己的經歷,在人際關係中的經歷,重整這些經驗,看到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同場加映:三種影響愛情的依戀型態!用心理學找回感情安全感

我們還是可以尋求依附,試著一點一點地信任關係,慢慢找尋可以信任的人。我們也可以從值得信賴的人身上,漸漸地學習,當沒有人照顧的時候,如何暫時先照顧自己,就如同那些安全依附的孩子一般,他們並非時時刻刻都受到母親的照顧,但他們學到的是,即便父母有時候不能照顧自己,但他們依然會在,有時候,需要的是自己照顧好自己。

我們也可以漸漸地學會,如何和其他人應對進退,從心理學的書籍上、從信賴的師長身上、從信任的心理師身上學習這些;我們也會漸漸知道哪些人或許就真的不適合我們,哪些人只是誤會了我們,並漸漸了解到:在什麼時候,或許可以嘗試用什麼方式和對方解開誤會,也許是寫一封信,也許是約對方談談彼此的感受,也許是等時間過去。

即便世界並不是完美的,即便過去是痛苦的,即便我們作為不安全依附者,我們依舊可以關懷、可以陪伴、可以為彼此的生命留下些什麼。這個下午,我們選擇和彼此的孤獨同在,我試著傾聽、反映、分享,把我所看見的她,如實地呈現給她。(推薦你看:【為你點歌】愛裡的安全感:鬆綁關係,也鬆綁自己

在車站附近的稻田裡,我為 J 留下了幾張倩影;當離別來臨時,J 在剪票口外,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

圖/作者攝影

火車緩緩地啟動了。斜陽從窗外灑落,灑下一片橘紅。

*本文已經過當事人同意後上傳。

延伸閱讀
[1] Simpson (ed.), J. A., Simpson, J., & Rholes, W. S. (Ed.) (1998).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New York, NY: Guilford.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JaOJIT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單身日記】田馥甄式的愛情:若愛不能永恆,至少讓我們愉快

單身日記,寫繾綣的單身心事。願你談一場田馥甄式的愛情,�若愛終不能永恆,且讓我們過程愉快。

失戀的時候,必須聽田馥甄。

哪個失戀的人不曾心有懷恨,卻佯裝大氣,圓個和平分手的局,那局是空的,騙自己剛好。有幾次倒也乾脆,一口氣哭花妝,煙燻了眼,留下黑色的淚,你想自己好慘,卻徹頭徹尾沒想過報復,報復一個已經不在乎你的人,那也太傷心了。

你心裡始終是悶悶的那句,你就不要想起我。這歌,還得頭抬得高高的唱。


圖|《你就不要想起我》MV 截圖


圖|《你就不要想起我》MV 截圖

「明明你也很愛我,沒理由愛不到結果
只要你敢不懦弱,憑什麼我們要錯過
夜長夢還多,你就不要想起我
到時候你就知道有多痛。」

——《你就不要想起我》

思念猖狂,你糾纏自己,你折磨自己,你看不起自己,你原諒自己,你在黑色的淚海裡重生,見識過地獄,你才明白,你能帶自己去天堂。愛恨的力氣,我要還給自己。(推薦閱讀:【單身日記】我無需想起你,因為我從未忘記你

「我想我不會愛你,這樣下去,渺小的自尊都快要拋棄
我想我不會恨你,傷的痕跡,住在我心底變成了祕密。」

——《我想我不會愛你》

當然還有幾次,是你果斷提了分手,心情卻像被甩了一樣,怎麼說呢,決定分手的你,背叛了「你們」——前方明明看來還有路的,你卻要說此路不通,但你心裡明白,前方有路,你卻綁手綁腳,過不去了,你不想欺騙自己。

索性跟對方要了一首歌的時間,再見我們的愛情,如果不是你,我也不會是我,你像海浪,溫柔捲過我,留給我一身的餘波蕩漾,我不會忘。

「就像死去的愛情,依舊在心裏閃亮
留給我無可取代,那些愛的瘋狂
讓我的生命更輝煌。」

——《餘波盪漾》

當然等待的時候,必須聽田馥甄。田馥甄式的等待,有靜物的詩意,像祝禱,對宇宙許願,你來或不來,我始終也在,茫茫世界上,嗅聞彼此靈魂的氣息,遇見你才會知道,我一直在等你。

「若你是難得一見的彩虹 我願做路人驚嘆的叫聲
若你又是一顆 可望不可及的星辰 我便是眺望眼神」

——《靈魂伴侶》

等待也可以很入世的,我不要做你的初戀,在你懵懂無知的時候相遇,我要我們都在愛裡當過壞人,才知道怎麼善待。你那樣愛過別人了,才知道怎麼更好地愛我。

「如果慶幸我值得擁有
請感謝我被放棄過 如果欣賞我堅強溫柔
請感謝那珍貴傷口」

——《My Love》

如果談了三角戀,也聽田馥甄。當愛情成了一種共享經濟,我要知道誰也競逐這場遊戲;身體是一個容器,我要知道誰也住了進去。於是可以,有點狂傲的,說我也並不怪你,人心變得很快,我都明白,我要你對我誠實而已。

「如果這是你不能逃避的宿命 就請你給我好一點的情敵
至少讓我擁有競爭的樂趣
至少讓我相信 被遺棄 有被遺棄的道理」

——《請你給我好一點的情敵》


圖|《愛著愛著就永遠》MV 截圖


圖|《愛著愛著就永遠》MV 截圖

熱戀的時候,也必須聽田馥甄吧。紀念甜蜜地患得患失,小心翼翼,有生之年難得的小家子氣,你噘起嘴,再三確認,你是我的,我是你的,對吧,身上刻著暗號,唇邊留著印記,心裡告訴自己,這次可以。(推薦閱讀:田馥甄愛自己的日常:就是因為無常,才更該珍惜日常

田馥甄式的愛情,是期待著有這麼一個人,在你看不到的所有地方,依然選擇了愛你。

「我們在微光中前進,曖昧中小心
摸索著幸福的道理, 怕只怕愛著愛著又放棄,
有沒有愛著愛著就永遠,的幸運」
 

——《愛著愛著就永遠》

愛與不愛的時候,都不意圖成為誰的風景,如果愛終究不能永恆,至少讓我們過程愉快。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Qzwow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女人花】美國發明之母與牽牛花:有人對你說不,其實是好的開始

作者金得心寫女人花,細看美國發明之母 Joy Mangano 的發明之路,一切的設計都是從需求開始,只要真誠用心,世界會看見你。

我只是厭倦彎下腰來,將手放進髒水中擰洗拖把。所以我說:「要有一個更好的方法。」——Joy Mangano

出生於美國紐約長島中產階級家庭的 Joy Mangano, 在美國被稱為「發明之母」,擁有超過 100 項專利,公司資產超過千億。你可能不認識她,但或許知道由珍妮佛勞倫斯擔綱主演的《扭轉奇蹟》,此片就是導演大衛羅素以 Joy Mangano 的真實故事發想改編而成,有些部分並未完全照著 Joy Mangano 真實人生演出,但絕對保留了 Joy Mangano 的創業精神。

Joy Mangano 年輕時就喜歡自己創造東西,在電影《翻轉幸福》中 Joy 生了兩個小孩後離婚,並曾為了家庭放棄大學學業。真實世界的 Joy Mangano 畢業自佩斯大學企管系,不過在那之後的她並不是一帆風順,生了三個小孩後離婚,為了拉拔小孩長大曾經一天兼兩份差,做過服務生、航空公司訂位員等工作。(推薦閱讀:為自己活!《翻轉幸福》察覺夢想的心理學實踐


圖片|來源

從生活經驗出發,發明來自於「一個更好的方法」

不需用手擰乾清洗的魔術拖把、讓衣服不易掉落的衣架、可折式的糕點盒,超過 100 項的專利,讓人好奇為什麼 Joy Mangano 有這麼多創意?

Joy Mangano 每項發明都來自生活經驗。每次拖完地清洗髒拖把時,她會想:「應該要有一個更好的方法。」當她看見路邊有人手拿披薩盒難以開門時,她回憶起曾為孩子的學校活動烘焙杯子蛋糕,那年代只有淺盤可以放進大量的蛋糕,上面還要用玻璃紙覆蓋,糖霜很容易糊掉融化,她想:「如果有個更好的方法呢?」

Joy Mangano 不甘於點子只存在於腦海中,或只在自己的手上。青少年時期,Joy Mangano 曾做出了種螢光項圈,夜間寵物行走時不易被車撞倒。一年多後有間公司推出了相似產品,她告訴自己,以後再有好的想法一定要將之推向市場。於是當她 33 歲獨自扶養三個小孩時,有了不需用手清洗的拖把點子後,她立即著手執行,投入畢生積蓄和向親友借貸的十萬美金,一邊拉拔著三個小孩,一邊借用父親汽車美容店的小空間生產魔術拖把。

只是產品好無法帶來銷量,必須讓最多的人看見你

她在雜誌上和附近的商店推銷自己的魔術拖把,第一年進帳一萬美金,然而她將近花了十萬美金開發這個產品。巨大的債務壓力迫使她不停找方法。

好不容易在美國知名生活購物頻道 QVC 出現過一次,但那時的購物專家不了解魔術拖把的特點,銷量差到 QVC 要退貨,被 Joy Mangano 拒絕 。

「不」不是「不要」,我還是常聽到「不」。我將「不」視為新開始,一個起點。如果你想要前進,你必須思索如何將「不」轉為「好」。——Joy Mangano

在龐大的財務壓力下,她說服 QVC 再給她一次機會,讓她自己示範。登上 QVC 就等於是到全美的家庭登門拜訪,一瞬間她的影像在全美各地播放,她在現場節目中真誠不造作,以有如鄰居般話家常的口吻,讓觀眾印象深刻,銷售數字一飛沖天,QVC 現場接單電話響不停。第一次上電視,20 分鐘內就賣了 18,000 支魔術拖把。

僅僅只是產品好無法帶來銷量,由於 QVC,Joy Mangano 和她的產品廣為人知,這也是改變她人生的重大契機。


圖片|來源

發自內心的真誠

不管在節目上,或在 Joy Mangano 自己的書中,對於銷售的祕訣她始終堅持:「真誠」、「從心發聲」。

第一次登台當天 QVC 很慷慨的給她二十分鐘,機會突然降臨,她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準備,她無法準備華麗的銷售話術,無法事先搜集最多的消費者和觀眾資訊,沒有任何排練,她只有她自己,她也只能當自己。

身為一個沒上過電視的素人,她只能說出自己在家打掃拖地的真實經驗,然後親自為觀眾示範。所有主婦們在家打掃時遇到的狀況——包括拖把柄太短,彎腰拖地太費力;常常拖不到的死角;拖把吸水力不夠強——用這支魔術拖把都能解決。

在這之後的防掉落衣架(Huggable Hangers)、點心盒(Piatto Bakery Box )、工具箱(Roly Kit),也都是從自己的經驗開始,不專注於銷售,只是真誠分享她的產品如何節省更多時間與心力。她以一位母親的角度出發,找出問題及痛點,而這也是所有媽媽的煩惱,因此引發廣大家庭主婦的共鳴,銷量屢創奇蹟,而 Joy Mangano 的事業也迅速擴張,建立了自己的企業王國。(推薦閱讀:你的夢想,是拿來炫耀的還是用來實踐的?

女人花—— 牽牛花與 Joy Mangano

從土裡爬起的牽牛花總被視為路邊的野花,出身低微卻有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有溫暖向陽的環境就能四處擴張,攀爬蔓延到最遠的地方,因為形似樂器喇叭,也被稱作「喇叭花」。當牽牛花出現時,請運用核心力量,凝聚經驗與生命力,推廣意見和想法,讓你想傳達的訊息散播的更廣。

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的 Joy Mangano 就像牽牛花,出身普通,卻懂得在生命中找出路。她在自己的書中《Inventing Joy》說,當她滑雪時,若有樹擋在她前方,她想的不是停下來,而是調整滑雪板,找出一條新的路,然後繼續走下去。這道理也應用於她的人生,所以她的事業能如牽牛花般找到自己的出路,不停擴張蔓延。她以素人之姿,在毫無商業背景或名人加持下,登上美國知名購物頻道 QVC,在電視上示範自己發明的產品。QVC 也是她的擴音器,只要她勇於發聲,QVC 就幫她傳遞到全美的各個角落,她不僅影響周遭,更改變了許多家庭的生活。

(文字、圖片部分摘自《花繪卡》。繪圖:Nihana)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J8pJlB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像我這樣的故事|田馥甄:我不渴望,別人來完整我

從 S.H.E 的 Hebe 到單飛的田馥甄,她用歌曲與自身態度,像孩子般,勇敢無畏地去愛生命中的任何可能。

To Hebe,你知道什麼是愛嗎?

有時我會想,這世界或許已沒有人相愛,我們是自成一座的離島,情愛飄盪,在沒有管理員的公寓裡,撕扯喉嚨,問自己:「沒事了,沒事嗎?自愛得太寂寞一身清白,難道是我要的結果?」

愛過我的壞人,你是愛不起我,而我也對不起我,若連渺小的自尊都將棄守,我想我不會愛你。

愛讓我知道,再美的風景,有天會離開眼睛,但我們曾用盡氣力,給彼此的吻和柔軟,讓傷痛也不覺得缺憾,那麼可不可以,讓我們仍像孩子一般,無畏去愛!

【註】田馥甄第一張專輯《To Hebe》曲目順序:
1.LOVE?
2.To Hebe
3.離島
4.沒有管理員的公寓
5.我對不起我
6.我想我不會愛你
7.寂寞寂寞就好
8.你太猖狂
9.超級瑪麗
10.給小孩
11.LOVE!


圖片來源

To Hebe:讓他人撕貼標籤,妳只管努力活著

2010 年 9 月,田馥甄領著最強新人封號,從紅遍全台,代表 90 後青春記憶的 S.H.E 女子團體單飛,第一張專輯《To Hebe》,像一整輯離別曲,我聽著她唱《寂寞寂寞就好》想起了橫跨我整個青春的《戀人未滿》,像我這樣,跟田馥甄一起長大的男男女女,聽過 Hebe 唱給我們情竇初開的甜蜜,成長過程在愛裡受了傷,又被田馥甄歌詞裡真實醜怪的情愛描摹給拯救:有她陪我們迎來對愛的疑惑,我們要開始懂,我們會開始懂,愛裡頭不只有蜜,還有取蜜過程的扎刺與疼痛。

田馥甄用一首首曲目獻給過去的自己,別了以後就是新生,從 Hebe 到田馥甄,這條尋覓自己真名的路,她走了十年,而路還遠,未來,田馥甄仍會執著地走自己的路: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田馥甄因單飛爆紅,許多標籤隨之而來,有人喊她文藝少女、心目中的女神,就也有人擰擰鼻子,不屑一顧。

面對批評與標籤,她不改有話直說的性格,直呼大家造神造得誇張:「 大家習慣分類或是貼標籤、女神、稱號,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女神,即使大家給我這稱號,我沒有因為這樣就彷彿身在雲端啊,我跟你們一樣站在地面上,腳踏實站在地面上。如果大家給我盛讚 ,我會有點心虛,要多努力,不要辜負。我不一定要符合標籤,我還是可以活得像自已 ,但有些人看你不順眼 ,覺得要撕下這標籤也歡迎,反正我就在這邊,任你們貼、任你們撕,我就是這樣。」


圖片來源

撕貼標籤的從來都是他人,對田馥甄來說,她就只是努力活著,執著做出屬於自己的音樂。世人評價她的歌藝術,是個文藝女歌手,她只揮揮手,說自己不覺得。不替任何名詞代言,她不文藝,她就是做好自己。(推薦你讀:專訪田馥甄:「我想做更好的自己,追求完整而非完美」

何必結婚,我只想確保我的心不孤獨

關於世人貼給田馥甄的另個標籤,她不急於撕下,讓它待著醞釀著,只要確保自己是以最舒適的姿態活著,那就行了。

過去田馥甄甚少與異性傳出緋聞,獨身日子久了,八卦甚囂塵上,有媒體開始指認她與女助理有超越友情的親密情誼,田馥甄性向不明,始終是久久會被拿出來炒冷飯的話題,原來不炒緋聞,也會是被媒體追逐的新聞。

2015 年,某個媒體直勾勾追問她明確性向,她冷冷回應:「在這世代,喜歡男生還是女生,是重點嗎?」當我們不斷強調性別多元的同時,也是在打破二元性別裡,單一異性戀的情愛想像,真愛一個人是因為其性別?還是個性?

而傳統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實則也是架構在單一異性戀的框架下,每當媒體從追問性向到逼婚,田馥甄也總是從容地實踐自己對愛與婚姻的價值觀。一次專訪裡,訪問者問及她對婚姻的看法,當時她是這麼答的:婚姻是蠻隨緣的東西,不用強求,人生不一定要追求這件事。 父母或許會希望自己的女兒有人照顧,擔心我孤單。其實重點是,只要我可以確保我的心裡不孤單,把自己照顧好就好,重點不是結不結婚。」(同場加映:蔡依林、張惠妹、田馥甄!愛最大演唱會歌單:何必為我的愛致歉

不甩社會給的價值,我在田馥甄式的情愛哲學裡學會,不再把自己託孤在戀愛與婚姻的僵化想像裡,愛人的時候竭盡全力,一個人生活,心不孤獨就能活得飽滿,何必渴望一人來完滿自己?

我是田馥甄,渺小的人但有幸運的豐盛


圖片來源

從 Hebe 到田馥甄,她用自己對感情的態度,唱出一首首痛到極致還是要瀟灑高歌的田氏情歌,而這一路上她始終覺得自己幸運。

個人第三張專輯《渺小》,闡述了田馥甄從青春成長的過程,這十幾年來不斷與自我價值衝撞,對世界理解越多,愈深覺反省:「人家可能會覺得我外表很叛逆、以為我做的事情比較反骨,但其實我不是這樣的人。我其實很沒自信,所以從小到大時常反省自己,尤其年紀漸長,理解世界之大之後,就會開始感到自己的渺小。」

有天她看了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的詩集,探討人類之於自然的渺小,她這麼說:「我感嘆自己是個幸運的人,能夠唱自己的歌,在豐盛的世界裡拿了很多很多東西。」(推薦你看:【辛波絲卡為你讀詩】我不用仰起頭,也能看見天空

過去她在 S.H.E 團體內,總是話少的那個,她說或許是骨子裡的不自信,讓她在團體裡扮演著搭話的角色,直到自己單飛,與歌迷互動、談論專輯是一種「被迫表達」的練習,但她也在練習說出自己想法的過程,梳理自我:「這些歌代表我,唱的時候也滋潤了我,就好像一個書寫者,透過書寫來療癒、整理和表達自己,所有紛亂的思緒做一個梳理,可以透過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得到。」

對田馥甄來說,自己或許是個渺小卻擁有足夠豐盛的人,接受女人迷專訪時,她曾說過自己是個沒有夢想的人:「我最怕人家問我,你有什麼夢想。如果說沒有好像很敷衍,但要說的話答案通常很好笑。其實人不一定要有夢想啊,只要好好經營自己的每一天,生命就會為你帶來最好的驚喜!我就是這樣,我從來沒有預期要成為今天的自己,可是這一路走來,我所得到的比我所能想像的還要多。」(同場加映:專訪田馥甄:「你不一定要有夢想,人生會給你驚喜」

我們喜歡田馥甄,或許就是愛上她毫不造作的真,她的歌有對愛寫實的吟唱、對青春的緬懷,也有長大成人的豁達,她讓我們聽見世人對愛的疑惑,不給標準答案,卻始終用歌曲與自身態度,像孩子般,勇敢無畏地去愛生命中的任何可能。

在田馥甄的世界裡,她只願做芸芸眾生裡,一座努力生息的離島,若能在搖曳自己的過程,無意間帶給世界一些美善,那就太好了——那就是渺小的人,能有擁有最幸運的豐盛。

參考資料|來源來源來源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RYAKL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從費城壁畫到英國 Story House:地方創生如何打造永續城市

從致力打造溝通、互動的城市細看藝術與地方創生,以市民需求的角度出發,讓都市規劃更顯溫暖與有人味。

台灣近年來不斷提倡閒置空間再利用,期待重新規劃廢棄建築、舊有空間以做新用途,透過空間再造善盡資源。2016 年開始,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以平衡各地區發展,挖掘地方所蘊藏的文化;2014 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針對振興地方經濟,提出「地方創生」政策,希望減緩各地人口老化以及年輕人口流失的情況。究竟地方創生是什麼?又能為城市帶來什麼樣的可能性?

打造適合人們生活的公共空間

地方創生(Placemaking)並非近年才出現的新概念,地方創生的概念可以回溯至珍.雅各(Jane Jacobs),一名對都市計畫有著深遠影響的作家,對於城市的觀察與想法:她認為城市應該由居民共同創造,從市民的需求出發,而非從都市規畫者的理論出發。(推薦閱讀:告別都市人「沒事做」的焦慮!我在瑞士學習享受「安穩」

根據非營利組織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 定義,地方創生指的是人們共同構思與重塑共享的公共空間,成為社群的核心。地方創生不只是都市景觀的設計或公共建築設計,更重要的是透過地方創生的過程,連結在地社群,打造市民共享的空間,形塑社群凝聚力。就經濟學的觀點,地方創生所打造的公共空間,能引發使用者的正面回饋,創造龐大的外部效益。

英國倫敦的非營利組織 Catalyst Action,擁有具空間、都市、建築背景的團隊。在面臨日益嚴重的難民問題時,團隊以地方創生的方式,提出空間資源缺乏的解答。「兒童的微笑(IBTASEM)」計劃,在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營中,打造孩童自己設計的遊樂場,邀請孩童一同設計與建造,規劃出富有歸屬感與安全感的遊樂場。

<!--cke_bookmark_120S--><!--cke_bookmark_120E-->
IBTASEM - A playground as a response to the refugee crisis

藝術介入社群,反思人與土地的關係

世界各地有許多以藝術介入,成功翻轉在地的地方創生案例。像是日本系出同門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與瀨戶內海藝術祭,在過往並非觀光重鎮的新潟縣、香川縣,由來自各方的藝術家打造與地方共存的藝術作品;藝術家、商家與居民相互合作,讓人口逐漸流失的城市又獲得新生命,更將藝術祭打造成國際知名品牌。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作品散佈在田野間,遊客在觀賞作品時,也能一覽當地風景。(圖片來源: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美國費城壁畫藝術計劃(The Mural Arts Project),起源於對街頭塗鴉的反制,為了轉化塗鴉創作者的藝術能量,藝術家 Jane Golden 帶領塗鴉創作者,一同創作費城的大型壁畫,以社會草根故事出發,用壁畫藝術美化市容。經過多年努力,壁畫已經成為費城的標誌,而當地居民也從不同的活動中參與壁畫的創作,如今壁畫已然成為費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國費城壁畫
費城的壁畫藝術打造出獨特的城市風貌。(圖片來源:Mural Arts Philadelphia

藝術是軟性的改造催化劑

2011 年,美國明尼蘇達州欲興建連接 Minneapolis 與 Saint Paul 兩個城市的輕軌綠線,建造工程長達三年。該條輕軌正巧位於商業中心,沿線上的商家無不擔憂生意將會受到的劇烈影響。

為了減低建造公共建設所帶來的陣痛,Springboard for the Arts 與當地政府發起了「灌溉計畫(Irrigate project)」,邀請與當地社區有所連結的藝術家,參與創意地方創生工作坊,並給予創作補助,從而發展數個藝術展演計畫:表演進駐商家,吸引了更多人潮;社群參與的活動,讓當地居民更了解所生活的城市。灌溉計畫消除了因公共建設所帶來的焦慮,也讓輕軌周邊形成了獨特文化。(推薦閱讀:好設計!打動人心征服世界:什麼是綠色設計?

<!--cke_bookmark_551S--><!--cke_bookmark_551E-->
灌溉計畫紀錄影片:Planting Creativity: Artists, Place & Transit

劇院:地方創生的新起點

全球許多劇院相繼意識到藝術推廣與社群參與的重要性,劇院不再僅是表演發生的場域,更是連結在地社群的中心,使大眾不會被觀賞演出的門檻拒於門外,而劇場群聚人民的特質,也可說是地方創生的最佳起點。從參與式的藝術計畫,到以劇院為核心,展開的地方創生,劇院逐漸成為形塑城市風貌的關鍵。

英國切斯特(Chester)擁有歷史悠久的宗教戲劇:神祕劇(Mystery Plays),對當地人而言,戲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歐點影城(Odeon Cinema)以及 Gateway 劇院於 2006、2007 年陸續結束營業後,表演藝術場館便長期缺席於市民生活中。經過十年的引頸期盼,切斯特終於在 2017 年又擁有了新的劇院──Storyhouse。


位於英國切斯特的 Storyhouse。(圖片來源:Storyhouse

Storyhouse 的建築前身為英國二級古蹟歐點影城,其興建原初是為了尋覓切斯特圖書館藏書的新去處,在決定將這些藏書移到歐點影城後,為了有效利用影城龐大的空間,英國柴郡西區和切斯特地方議會(Cheshire West and Chester Council)提出發展興建複合式文化場館的計畫,以滿足切斯特當地對於表演場館的需求。


於 1936 年開幕的切斯特歐點影城。(圖片來源:Historic England

Storyhouse 是一個結合了劇場、電影院、圖書館、餐廳與酒吧的文化場館,鄰近市民活動與信仰中心──切斯特市政廳(Chester Town Hall)以及切斯特座堂(Chester Cathedral),使該區域形成切斯特的金三角地帶。如同其名,Storyhouse 的營運宗旨,便是希望打造一個如同家一般,能夠分享故事、創造故事的場域。

以新奇空間承載舊有回憶,故事持續流傳

由 Bennetts Associates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Storyhouse 的建築外觀大致保留了歐點影城原初的樣貌,藝術裝飾風的建築、紅磚牆面;內部則因使用需求有了大幅更動:拆除影廳座位後,將空間劃分為數個區塊,原先露臺的位置規劃為 100 人座的樓中樓電影院,而內部主要保留了影廳弧型天花板以及銀幕邊框,在鏡框後頭,則是後來擴建的大劇場以及閣樓小劇場;觀眾沿著腥紅色的樓梯,彷彿走進銀幕中,邁向奇幻的劇場旅程,化身故事裡的角色,也成為分享故事的說書人。(推薦閱讀:設計鬼才 PAUL SMITH 華山策展:好奇心,讓任何地方都有靈感


Storyhouse 保留了歐點影城弧形的天花板以及銀幕邊框,觀眾可以沿著樓梯走向大劇場以及閣樓小劇場。(圖片來源:Bennetts Associates


Storyhouse 剖面圖。左邊為擴建的劇場空間,右邊為 Odeon Cinema 原有的建築空間,中間連接的部分即為舊影城中的銀幕邊框。(圖片來源:Design Week

是劇院、是圖書館、也是咖啡廳,每個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角落

Storyhouse 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擁有貫穿整個劇院的圖書館,從咖啡廳、自習空間、親子書房、到討論區,Storyhouse 的圖書館提供了各種空間以滿足不同需求,其開放從早上八點,咖啡廳的早餐時間,營業至當天最後一檔演出的散場時刻,不論只是來喝杯咖啡,或是要來觀賞演出的觀眾,都能借本喜歡的書回家,讓 Storyhouse 的回憶延伸到劇院之外。

<!--cke_bookmark_649S--><!--cke_bookmark_649E-->
圖書館空間散布在整個劇院之內。

表演之外,劇院可以做得更多

Storyhouse 擁有豐富的社群凝聚計畫,這些計畫都是經由劇院團隊諮詢當地機構、居民和學校之後誕生,提供不同年齡層適合參與的活動。像是針對電影、劇場的兒童與青少年計畫便十分多元:青少年可以在 Young Film Programmers 裡學習電影產業的知識,並參與 Storyhouse 電影節的策劃;British Film Institute Film Academy 以電影製作與創作為主,參與者將會置身專業電影團隊,體驗電影製作的過程;Youth Theater 舉辦工作坊激發兒童對於表演藝術的興趣;Youth Company 則帶領青少年認識劇場幕前到幕後的專業知識,進而學習獨立創作與製作;最後,Youth Leader 計畫期待培養出藝術產業的管理人才,透過在 Storyhouse 各部門的學習,了解如何營運一個文化場館。

除了藝術發展相關計劃,另外也有許多不同面向的活動,如:讀書會、藝術治療、語言學習、就業諮詢,或是五歲以下嬰幼兒的童謠時間、提供年長者參與的電腦課程等。


Storyhouse 舉辦的閱讀挑戰賽。(圖片來源:Storyhouse粉絲專頁

促進文化平權上,Storyhouse 實行許多措施,讓所有市民都能夠享受表演藝術的樂趣。在 Storyhouse 的劇場演出都有口述影像、字幕、手語翻譯,讓視障、聽障的觀眾也能觀賞演出;另外,最特別的則是為了對於聲光效果較敏感、或是有特殊需求的觀眾,提供降低噪音、保持場燈明亮的特別版本,減少演出效果造成的刺激。

根本出發,從地方創生打造永續發展城市

為了從文化開始根留在地,讓城市永續發展,Storyhouse 提供剛起步的在地創作者排練空間,並透過場館的網絡,流通外界資源與資訊,鼓勵切斯特當地的藝術家在地發展。Storyhouse 也讓學生有更多的娛樂選擇,不必像以往奔向利物浦或曼徹斯特等鄰近的大城。當世界各地都面臨就業人口流向大都市的困境,劇院或許能提供人們沒有思考過的新解法。

Storyhouse 創造了一個供全齡共享的空間,年長者擁有認識新朋友的機會,年輕學子多了課後的新去處,兒童與青少年能在此獲得表演藝術的啟發;Storyhouse 也是個對所有族群都友善的空間,親子共同於此創造回憶,身心障礙的朋友有更多機會接觸藝術。雖然開幕不到一年,Storyhouse 已經種下了許多地方創生的種苗,而成效則靜待時間慢慢發酵。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兒童的微笑:面對難民危機,我們打造遊樂場】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J7wST4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如何與憂鬱和平共處?靈魂有傷口的人,很美很真

你理解長期抑鬱患者的心理狀態嗎?你知道抑鬱可能會在你的人格上留下疤痕嗎?讓我們透過心理學更了解憂鬱症的心理狀態。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藝人自殺新聞,總將「抑鬱症」這個名詞帶進了我們的視野。

很多人來問我們:為什麼一個人,表面上看起來好好的,卻會突然自殺呢?

有一些人,他們可能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存在著長期的抑鬱問題。我們今天就想再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什麼是長期的抑鬱情緒。

每個長期抑鬱的人,體驗到抑鬱情緒的方式都不一樣。

有些人的情緒波動會比較大,狀態好的時候完全感覺不到抑鬱,狀態不好的時候會感到非常強烈的抑鬱;也有一些人,會以更持久、更溫和的方式感受到抑鬱。(推薦閱讀:【小鬱亂入專欄】你是心情憂鬱,還是有憂鬱症?

長期與抑鬱情緒為伴的人,可能符合週期性抑鬱症、或者持續性抑鬱障礙的診斷,也有可能什麼診斷都不符合,只是人格特質上不太容易感到高興。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在長時間裡,反覆出現的抑鬱情緒,都會給人帶來一些特定的影響。

2017 年國家衛計委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中國殘聯副主席、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教授的調查數據(有效樣本 3 萬多人,調查地區覆蓋全國 31 個省份),發現我國抑鬱障礙的患病率為 3.59%。


圖|作者提供

長時間和抑鬱感相處是什麼感覺?

很多長期抑鬱的人表示,一種最主要的感受是覺得空虛,感受不到任何情緒。「什麼也沒有,什麼都感受不到。每天、一整日、什麼感覺也沒有」。甚至時間久了後,他們會想不起自己本來對一些事物應該有怎樣的反應和感覺。生活對他們而言好似夢遊,他們足夠清醒到可以與人交流,但同時感覺生活並不真實,就像在做夢一樣毫無意義。他們活得好像自己生活的「局外人」。

但這不代表長期抑鬱的人不會快樂。在某些瞬間、或者一段時間裡,他們會突然感覺一切又「真實」了起來,好像回到了沒有抑鬱的時候。可短暫的快樂會消失,他們會重新低落。也有人誤以為自己抑鬱時不應該感到開心,於是當他們覺得心情很好時,他們反而會困惑,或者覺得自己的抑鬱是假裝的。

有時,抑鬱的人們為了不讓身邊人過分擔心,會假裝自己好了起來。而由於身邊人也總是盼望抑鬱的人情況會變好,於是讓人們相信這個假象會很容易。但對抑鬱的人們而言,在人前一直保持「正常」的樣貌就像活在一場謊言中,感到苦澀而疲倦:「早晨出門前,檢查我的錢包、我的鑰匙、還有我臉上的笑容是否裝扮良好 (Knightsmith,2015)。」

抑鬱會引起自殺的念頭。部分長期抑鬱的人與長期對自殺的渴望感相處。剛開始時,自殺的念頭可能會嚇到他們,但是隨著時間過去他們已對此習以為常,並且學會了在每次很想自殺的時候,試圖找到繼續活下去的理由(Borchard, 2014)。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抑鬱症的診斷標準包括心境低落,對身邊的事物和活動失去興趣和愉悅感,活動明顯減少,幾乎每天都感到疲勞或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過多,很難集中註意力,不斷自責、內疚,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可能會有自殺傾向等等。具備其中一定數量的症狀就可以被診斷為抑鬱症。

長期抑鬱會給人留下「人格傷疤」

抑鬱會改變一個人的人格嗎?

在 reddit 上的一個網友寫道,當他翻閱過去的日記,看著還沒有患上抑鬱時自己的所思所想,他感到那時的自己彷彿是「徹徹底底的另一個人」(Fauxypants , 2015 )。有研究支持了這個說法,認為抑鬱發作會改變一個人的人格,並且這部分改變成為了抑鬱再發作的誘因,這種改變被稱為「人格傷疤(personality scar)」 (Rosenström, 2015)。

傷疤理論的提出是由於人們注意到,比起從沒有患過抑鬱的人,曾經抑鬱發作過的人在將來也更容易再次發作抑鬱 (Wichers, 2010),就像受過傷留著傷疤的地方,下次也會更容易受傷一樣。比如,抑鬱症的首次發作會緣於一些比較嚴重的負面事件(例如:失去摯愛);而在這次發作緩解後,患者會因為更溫和的事件(例如:失去寵物)、甚至在沒有社會及心理壓力的情況下復發抑鬱。

那,這種傷疤究竟是什麼呢?

研究發現,抑鬱發作後,人們「傷害迴避(harm avoidance)」的程度會增加(Rosenström, 2015)。

如果你是一個「傷害迴避」程度高的人,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受:

  • 你覺得自己一定會把事情搞砸。
  • 你覺得自己好像生活在一個對你充滿敵意的世界裡。你擔心自己身上會發生各種可怕的意外,而且你覺得自己面對這些意外無力抵抗,只會被深深傷害。
  • 即使現在的生活好像一切都好,但是在內心深處,你覺得最糟糕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 你希望一切都井井有條。
  • 他人對你表現出喜愛會讓你很滿足,但一旦當他們有一點冷落你的跡象(大多數時候不是故意的),你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被討厭了。
  • 過度道歉。

傷害迴避程度較高的人會更神經質、對讓人不舒服的刺激反應更激烈。並且即使在安全的、支持性的環境中,他們依然會感到害怕,這種下意識的「感到世界很危險」並不受自己控制。同時,他們應對外界刺激時也會表現的更消極,更容易感到疲勞,也相對更不願意嘗試新的事物。

研究者認為,之所以傷害迴避的程度會上升,是人們患病後的適應性調整 (Rosenström, 2015)。當我們在抑鬱的時候,生理和心理狀態不佳、應對危險的能力有所下降,於是會自發採取更謹慎的態度來應對外部環境,這些原本是為了更好地自保。

但事實上,這種變化反而使得人們更容易抑鬱。以社交為例,抑鬱症患者會過分擔憂社交時被拒絕帶來的痛苦,一方面,痛苦給他帶來的感受會更強烈;另一方面,對痛苦的擔心會讓心情更糟。於是,他自發地將自己和他人隔離開。而這種自我隔離帶來的孤獨感反而加重了抑鬱 (Steger& Kashdan, 2009)。(推薦閱讀:【小鬱亂入專欄】別再叫它文明病!憂鬱症已有 4000 年歷史


圖片|來源

微笑抑鬱:看不見的傷痕更深更疼

而且,有些時候,患有抑鬱症的人們並不是看起來就很悲觀、低落。他們會用「幽默」、「快樂」的面具來掩蓋自己,這種現象在一些流行心理學傳播中,被稱為「微笑抑鬱」(smiling depression)。Rita Labeaune 說,和典型抑鬱症不同的是,「微笑抑鬱」的患者並不是每天縮在床上,喪失與人交往的能力,而是擁有比較好的社會功能,甚至令人誤以為社交能力比普通人更好。因此,很多家屬在他們出現異常行為或者自殺時,都感受到震驚或者難以相信。

「微笑抑鬱」的風險在於,他們的抑鬱不但很難被身邊的人所感知到,有時候就連本人也難以發覺自己得了抑鬱症。當他們感知到那些「不對的」情緒時,他們只是把自己的情緒放到一邊,不去處理,繼續前行。

可是,微笑抑鬱者,仍然會有一般抑鬱者的焦慮、疲憊與絕望,可能失眠,喪失興趣與性慾,甚至有自殺傾向。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帶上微笑的面具?研究表明,幽默的人出現精神問題的機率可能更大。上世紀 20 年代,心理學家路易斯·特爾曼發現,那些被父母和老師認為幽默感比較強的孩子,成年後容易早逝。一份關於芬蘭警察的縱向報告發現,那些讓他人感到有趣的人很容易過度肥胖,或者物質成癮。

2014 年,英國科學家對 523 名喜劇演員、364 名演員以及 831 位普通人進行了研究,發現與非喜劇演員和普通人相比,喜劇演員更容易體驗快樂感覺的下降,更容易產生對人類的厭惡感,也更容易出現精神病徵兆,或者精神分裂、雙相情感障礙的症狀。

對於幽默的人來說,他們不僅容易受到抑鬱情緒的影響,也更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壓力和情緒。Rita Labeaune 說,他們習慣了在他人面前笑,或者引人發笑,但不願意去承認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覺得那是一種「軟弱」。

此外,男性也更容易以「微笑抑鬱」的方式表現抑鬱情緒。

長久以來,抑鬱症都被認為是一種「女性疾病」,在世界各地,女性的抑鬱症診斷率大約是男性的 2 到 4 倍。但實際上,有研究表明,這是因為,很多男性的抑鬱不會體現出抑鬱症的典型症狀,比如低落消沉、喪失愉悅感等。當把非典型症狀納入考慮後,男性的抑郁風險(30.6%)和女性的抑郁風險(33.3%)沒有顯著差別。

有一個這樣的惡性循環存在:一直以來,男性主動去說出自己抑鬱的比例更低,他們更傾向於用掩飾性的舉動來掩蓋自己的病情,這可能是因為,社會對於男性的要求讓他們認為暴露出自己的悲傷、焦慮和恐懼是承認自己的弱小。而因此,診斷者和研究者對男性的抑鬱狀態了解都更少。導致男性的這一問題更不容易受到關注。

長期感到抑鬱,該怎麼辦?

1. 藥物治療

有時候,藥物治療是必須的。很多人會擔心吃抗抑鬱藥會導致成癮,因此抗拒用藥。實際上,抗抑鬱藥並不會讓人成癮。但每個人對於每種精神科藥物的反應都可能不一樣,你需要花一些時間去嘗試和調整,從而找到合適自己的藥物。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 John Preston, PsyD,和 James Johnson, MD 提出的一張圖表。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採取的診斷依據是《精神衛生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目前使用的版本為第五版,但仍有參考價值。

a. 什麼情況下,我需要選擇藥物治療?

如果你持續的存在植物性症狀(vegetativesymptoms),應該考慮尋求藥物治療,因為它的出現意味著患者在生物化學層面上出現了紊亂。和抑鬱障礙有關的植物性症狀有:睡眠改變、食慾改變、疲勞感、性慾減退、注意力嚴重無法集中、記憶顯著減退、白天感覺很不好(特別剛醒來的時候)、完全無法產生愉悅感等等。

具體哪種情況下該採用藥物治療和/或心理治療,可以參考下面的自查樹狀圖(decision tree):

b. 用藥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首先,雖然藥物可以幫助消除或減緩植物性症狀,但抗抑鬱藥不是快樂藥。它無法讓你的空虛與不快樂消失不見。

其次,藥物的生效需要時間,一般 2 到 4 週起效。很多人沒有立刻看到效果,以為藥物無效而私自斷藥。而隨意停用藥物會增加複發機率。切忌在和醫生討論前就擅自停藥,不然可能會造成難以預料的不良反應。但如果過了 6 到 8 週,你依然沒有感受到抗抑鬱藥帶來的效果,應該和醫生討論,醫生可能會更換藥物劑量或種類。

而服藥開始後,個體需要的服藥時間不同,通常服藥 6 到 8 週會度過抑鬱急性發作期,但這時不能停止繼續服藥,通常需要繼續服藥 6 個月,之後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步減少用藥劑量。如果過程中復發,則恢復用藥。

另外,抗抑鬱藥可能會有副作用,比如剛開始用 SSRI 時,可能會感到嘴乾、噁心、頭痛甚至失眠。有些藥物的副作用會隨著時間過去而逐漸好轉。如果沒有好轉,可以告知醫生,醫生能通過更換藥物或改變原有藥物劑量等方式降低副作用。

最後要說的是,抑鬱症患者因為受到抑鬱影響,容易對治療感到絕望和消極。特別對周期性抑鬱症患者來說,反覆經歷發作會讓人沮喪而疲憊(Van Rhoads & Gelenberg, 2005)。但保持對治療的期待是重要的,研究發現,如果人們越傾向於認為自己能在治療中獲益,那麼治療的效果也會更好(Rutherford, et al., 2010)。


圖片|來源

2. 日常自助

除了向專業人士求助外,也有些日常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抑鬱。

你可以寫日記。不止記錄發生的事件,而是要記錄圍繞這個事件的感受和想法。處於抑鬱狀態的人時常會描述自己的思想像是「被困住了(stuck)」,好像頭腦結成了一塊,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寫日記正可以幫助我們同自己的心智(psyche)對話。在寫作的過程中,你可能會察覺自己過去沒有意識到的、一閃而過的念頭。而當個人主觀的想法變成客觀的文字呈現在紙上,你就可以去觀察它、去改變它、甚至去摧毀它,你可能會發現面對同樣的事情,你可以用一種與當時不同的方式去描述,用不一樣的感受去應對(Grayson-Mathis, 2002)。

記住自己感受良好的時刻。即使接受了治療,我們也會有感覺非常糟糕、甚至生不如死的時候。但是,記住自己曾經感受良好的時刻,這樣我們會知道抑鬱帶來的痛苦不會是永恆的,而自己有能力感到快樂。(推薦閱讀:【小鬱亂入專欄】擁抱憂鬱症書單:別對我們說加油

最後,要對抑鬱有合理的期望。和抑鬱為伴可能會是個漫長的過程,可能會經歷一次甚至多次反覆;而即使經過治療,我們在將來可能依然會因為一些事感到低落或痛苦。雖然治療無法徹底消除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學著更好地和抑鬱共存,到那時,可能你會發現抑鬱也並非那麼可怕。

說了這麼多,通過這篇文章,我們至少希望你能了解一件事:抑鬱確有其事。它是一個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並不是一種臆想。如果你自己深陷抑鬱情緒,要尋求治療和幫助;如果你身邊有人表現出抑鬱,你可能無法理解,但至少可以尊重。

請隨手把本文轉發給有需要的人。

你可能感興趣的:(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我為什麼覺得抑鬱症患者,應該享有一部分殘疾人的權益?| KY訪談:這些服用精神科藥物的年輕人
"我是心理治療師,我未婚夫得了抑鬱症"|KY訪談:身為抑鬱症患者的戀人
他易怒、工作狂、隨意性行為,可能是因為抑鬱|研究:警惕男性的"非典型"抑鬱症

References:

Anacker,C., Zunszain, PA, Cattaneo, A., Carvalho, LA, Garabedian, MJ,Thuret, S., ... & Pariante, CM (2011). Antidepressants increase human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by activating the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Molecularpsychiatry, 16(7), 738-750.

Borchard, T.(2014). What suicidal depression feels like. Everyday Health.

Fauxypants,2015. Anyone else feeling like the depression has changed their personality?.Reddit.

Folk-Williams,J. (nd). Has depression become part of your identity? Storied Mind.

Grayson-Mathis,CE (2002). Writing your way out of depression. WebMD.

Knightsmith,P. (2015). This Is what depression feels like -- In thewords of sufferers. Lifehack.com

Lambert, K.,& Kinsley, CH (2011). Clinical neuroscience: Psychopathology and thebr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yberg, HS, Lozano, AM, Voon, V., McNeely, HE, Seminowicz, D., Hamani, C., ...& Kennedy, SH (2005).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resistantdepression. Neuron, 45( 5), 651-660.

Rutherford,BR, Wager, TD, & Roose, SP (2010). Expectancy and the treatment ofdepression: a review of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and effects on patientoutcome. Current psychiatry reviews, 6(1), 1-10.

Rosenström,T., Jylhä, P., Pulkki-Råback, L., Holma, M., Raitakari, OT, Isometsä, E.,& Keltikangas-Järvinen, L. (2015). Long-term personality changes andpredictive adaptive responses after depressive episodes. Evolution and HumanBehavior, 36(5), 337-344.

Sahlem, GL, Kalivas, B., Fox, JB, Lamb, K., Roper, A., Williams, EN, ... &Guille, C. (2014). Adjunctive triple chronotherapy (combined total sleep deprivation, sleep phase advance , and bright light therapy) rapidly improves mood and suicidality in suicidal depressed inpatients: an open label pilotstudy.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59, 101-107.

Steger, MF, & Kashdan, TB (2009). Depression and everyday social activity,belonging,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6(2), 289.

Theobald, M.(2013). Depression, memory Loss, and concentration. Everyday Health.

Van Rhoads,R., & Gelenberg, AJ (2005). Treating depression to remission: Targetrecovery, and give patients back their lives. Current Psychiatry, 4(9), 14.

Wichers,M., Geschwind, N., van Os, J., & Peeters, F. (2010). Scars in depression:is a conceptual shift necessary to solve the puzzle?. Psychological medicine,40(03), 359- 365.

Wirz-Justice, A., & Van den Hoofdakker, RH (1999).Sleep deprivation in depression: what do we know, where do we go?. Biological psychiatry, 46(4), 445-453.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GoUmBL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這些襯衫搭配,讓妳比男人更帥

襯衫的選擇除了規規矩矩的白色以外,試試今年春天最流行的顏色與款式,讓你有型又不失專業。

白色襯衫是女生的經典單品,無論甚麼場合、季節與造型,白襯衫好搭配的特性一直是許多女生的最愛,但是對於上班族來說,每天都穿白襯衫也會覺得膩,如何在一定要穿襯衫的場合下,利用不同顏色或是花色的襯衫,讓工作的造型可以多點變化。

薰衣草紫襯衫,今年春天最流行顏色

上班不要只會白襯衫,四種不同襯衫讓工作也能有型又專業-0

今年春天紫色很流行,但是要穿紫色的襯衫難度太高,所以選擇淡粉色或是薰衣草紫的襯衫就是最好的選擇。利用色彩襯衫就可以讓搭配變得更加靈活,簡單的牛仔褲或是深色短裙,都能藉由襯衫的色彩讓搭配更跳脫,比起看白襯衫更有一股休閒感。(推薦閱讀:讓你的衣服替你說話!個性的襯衫式洋裝穿搭

條紋襯衫,清新的自然風格

上班不要只會白襯衫,四種不同襯衫讓工作也能有型又專業-1

淡藍色的條紋襯衫,總帶給人一種清新涼快的感覺,選擇剪裁比較俐落的款式,就能讓造型更堅挺,在下身的選擇上,如果想要休閒感一點,可以選擇搭配牛仔褲,如果想要有點女人味,中長裙與百褶裙都是襯托出女生優雅的氣質。

圓點襯衫,搶眼的復古風情

上班不要只會白襯衫,四種不同襯衫讓工作也能有型又專業-2

波卡圓點搶眼又復古的造型,是許多年輕女生的最愛,如果想要把她穿出成熟的復古風情,可以選擇點點比較小的款式,同時也不要把釦子全部扣滿,稍微打開一些釦子,這樣可以展現成熟女性的自信,而非太過於小女孩的感覺。

印花襯衫,充滿春日風情的花卉風格

上班不要只會白襯衫,四種不同襯衫讓工作也能有型又專業-3

今年春天在挑選印花襯衫時,可以選擇大自然風格的款式,無論是花草印花或是波希米亞風,舒適自然的花朵圖案讓你穿出田園風格,低調的配色清新又自然,很適合走溫柔婉約風格。如果是選擇民族風的款式,讓部落與都市風格結合,穿出不同的時尚風格。(推薦閱讀:春日造型提案|替自己買一件百搭的簍空蕾絲吧

TEXT/Bella.tw儂儂 PHOTO/網路

【本文由 Bella.tw 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四季都時尚的決勝單品!丹寧襯衫4種穿搭法則
襯衫換個穿法更時尚,5種你一定要嘗試的襯衫新穿法
挑戰新樣貌造型襯衫 解救你了無新意的Working Outfit!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P8r40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性侵發生16年後,她與性侵她的人共寫一本書,專訪《寬宥之南》作者 THORDIS ELVA

專訪《寬宥之南》冰島作者莎蒂斯(Thordis Elva),當性侵倖存者與施暴者共寫一本書,他們會說出什麼樣的真實故事?

2013 年 3 月 28 日,湯姆坐在飯店出口旁的沙發,看起來有點手足無措,莎蒂斯緊張地朝他走去,湯姆的兩頰和耳朵迅速緋紅,「哇,真的是你。」莎蒂絲脫口而出。「感覺很不真實,我不知道這次碰面會是什麼感覺。」「我也一樣」他們對看了好一會。

外人看來,兩人可能是許久未見的舊情侶,十六年前,他們確實曾在一起,直到發生那件事:湯姆強暴了莎蒂斯。

1996 年的冰島夏天,莎蒂斯認識了來自澳洲的交換學生湯姆,那年莎蒂絲 16 歲,湯姆 19 歲,兩人青春相戀,牽手約會。一次派對後,湯姆送喝醉的莎蒂絲回家,他替莎蒂絲脫下沾著嘔吐物的洋裝,然而湯姆的手沒有停下來,接著,他脫下了她的內褲。

莎蒂絲瞬間恐懼地明白,自己即將被信任的人傷害。她的意識清楚,身體卻不聽指揮,沒法移動身體,承受湯姆髖骨一次次戳進她大腿內側的撞擊痛楚,胸部到胯下的部分彷彿被撕裂開來,割成兩半。

莎蒂絲在書裡寫著,「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數著秒針,直到整件事情完畢。」兩小時,總共是七千兩百秒。七千兩百秒的地獄。十六年後,湯姆和莎蒂斯在南非碰面,兩人坐在一起,共同回溯那天發生的事,「莎蒂斯,請原諒我強暴了妳。」湯姆一邊哭泣一邊說著。

從台灣《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到冰島《寬宥之南》,請別輕易說原諒

「想復仇是很容易的,甚至也是很直覺的。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想傷害湯姆,如他當年傷害我一樣。」——莎蒂斯於 TED 演講,2017。

莎蒂斯寫下《寬宥之南》,湯姆是共同作者,敘述性侵的九年後,兩人如何一起面對那晚發生的事。故事從莎蒂絲嘗試原諒自己、原諒湯姆開始,本書在 2018 年翻譯成繁體中文,在台灣出版上市。


莎蒂斯與湯姆於TED演講 
Source|Marla Aufmuth / TED

讀《寬宥之南》,很難不令人想起 2017 年,在兩岸三地捲起比好萊塢#METOO 能量更大的一本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由才華洋溢但當時尚未成名的台灣年輕作家林奕含所寫,故事內容描述 12 歲的天才美少女房思琪,被補習班老師——同時也是她父母的朋友——在一次次家教過程中性侵。這讓房思琪極度困惑、痛苦、與羞恥,她發現自己不能說,說出來自己等於是髒掉了。她只能保持沈默,說服自己:老師是愛她的,她是愛老師的。既是你情我願的戀愛就不是強暴,愛回去,就不髒了。

這本令人不安的文學作品,靠著讀者口碑站上各大通路排行榜。小說出版幾個月後,作者林奕含自殺離世,她的父母向大眾坦言,書不全是虛構,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林奕含事件在兩岸三地燃起巨大討論能量,各大通路回報《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賣到缺貨、出現山寨品。熟人性侵議題翻上檯面,倖存者們逐漸打破沈默現身。那些曾被隱藏的傷口開始見光,台灣社會湧出巨量不知如何是好的創傷情緒。早在好萊塢 #METOO 之前,太平洋另一端的小島上,倖存者已經開始了訴說的運動。

「不再受苦」與「看見希望」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林奕含生前接受女人迷專訪,她說了重話,令人印象極深:「我討厭覺得什麼事情都可以和解,我很討厭原諒,非常。很多事情都不能得到新生,死掉的人就是死掉了。」

林奕含的話言猶在耳。此刻,我一邊翻著繁中版《寬宥之南》,一邊往冰島撥出專訪電話。書介這麼寫:一趟責任與原諒的和解之旅。我心想:和解與原諒「什麼」?說清楚受詞很重要。替這樣複雜的書寫序,確實困難。書寫這本書更是艱困,需要驚人的誠實、勇氣、以及自我賦權能量,直面寫作過程或出版後的各種挑戰。

skype 響了幾聲之後,終於接通了。即使看過莎蒂絲的照片,螢幕那端出現的美麗臉孔仍令我訝異。她坐在窗前,沐浴著陽光,白色厚織毛衣與一頭金髮將她整個人襯得發亮,她朝氣又熱情地問候我,聰慧在眼中閃爍。與性侵「受害者」被強加的刻板印象不同。

我幾乎是有點害羞地告訴她《寬宥之南》(South of Forgivness)的中文書名,音義上有「寬宥之難」(Difficulties of Forgivness)之意。「妳的書確實談到原諒的概念,以及執行起來如何艱困。」從中文書名破冰,我講述熟人性侵的近期台灣脈絡與 2017 年的林奕含事件,並拋出更困難的問題。

「林奕含生前說,她難以接受人們談性侵和解與原諒。而妳的書寫從『原諒』起心動念,妳覺得原諒會幫助性侵創傷癒合嗎?」

螢幕那端,莎蒂斯靜默了一會,不疾不徐地開口,「不,這只是我的方式,原諒不是唯一解方。」

「原諒對我而言,是終極防衛機制」

原諒之道長久以來被宗教把持,被那些衛道之士轉化成一種偽善的概念,實在令我憤慨。一大堆煞費苦心設計出的廢話我的原諒並非無私、也沒有犧牲的意味,更說不上英勇,更無忍氣吞聲的意圖。我的原諒在磨刀石上磨得白熱,目的就是要切斷所有羈絆,如果能徹徹底底地放下,這對我的狀況大有助益。這是自我防衛的終極表現
——《寬宥之南》,頁 52。

「對我來說,原諒其實不是給對方的,正好相反,原諒是給自己的(Forgiveness is not for the perpetrator, it's for the survivor.)。」她緩緩地說,語氣溫柔。「許多人一聽我談原諒,有很大的憤怒和不諒解。我的原諒其實與犯下暴行的人無關。」

性侵發生後,莎蒂絲默默承受約會強暴的恥辱與自我責難 9 年,她嘗試忽略痛感、粉飾太平——她成為擁有耀眼成績的記者與劇作家。可是,她的生活卻嚴重失控:飲食失調、酗酒、自殘衝動愈來愈嚴重。

莎蒂斯回憶 25 歲的某天,她和當時男友大吵一架,「我衝出房間,漫無目的地開車,途中經過一間咖啡廳。我在咖啡廳裡打開筆記本隨意塗寫,突然,湯姆的名字出現其中,我非常驚訝,畢竟湯姆並非當時我的約會對象。」說到這,莎蒂斯不忘開開自己玩笑。

「潛意識或許帶出了問題的根源。我想自己必須開始正視多年前那場性侵,掩埋多年的創傷正要求我的注意。」

她決定寫一封信給加害者。雜亂無章的草稿出現一行字:「我想尋求對你的原諒。」

原諒?她再次對潛意識感到困惑,卻也開始想像,這或許是打開牢籠的鑰匙。「我決定告訴湯姆,你所做的事情是錯的,而那件事替我帶來大量的痛苦和折磨,我拒絕再帶著這些感受生活下去。」

原諒,與否認或輕忽痛苦經驗相反,「我的原諒是替傷口畫重點,」原諒自己的情緒,看見自己有多痛與憤怒。

憤怒也是療癒的必經之路,「它會幫助你把責任放到加害者身上,減少自我責難。」可是她慢慢發現,憤怒也可能吞噬她的所有。「身為一個母親、妻子、創意者,我不想讓憤怒佔據所有情緒空間,我想感受別的,就得放手讓憤怒離開。」

她說,原諒,是她給自己的一個禮物,寄信給湯姆的行動也是,「是我拿回對人生自主權的嘗試,希望找到心靈上的平靜。」莎蒂斯補充。


Source|Thordis Elva   Photographer|Oli Hardar

出乎意料,信件寄出兩三天後,湯姆很快地回信,他提到自己當時作為朝他往後人生投下巨大陰影。湯姆在信中寫著:「不過,我怎樣並不重要,只要有任何能為你做或幫忙的事,我都會義不容辭。問題在於,該從哪裡開始?請告訴我吧。」

當司法系統失效,我必須實踐自己的正義

「然而,我必須補充,」莎蒂斯強調,「進行這樣的溝通,是因我對正義有很強烈的追求,既然司法體系無法解決我的問題,我必須自己來。」

在性侵發生的 1996 年,冰島的法律條文對性侵的定義很愚蠢:「任何人使用暴力、威脅使用暴力或是其他違法的脅迫方式,強迫他人與之發生性行為,即犯了強暴罪。」當時冰島法律有極大機率認定,湯姆在過程中沒有使用暴力,莎蒂絲沒有(無力)反抗,即不構成強暴案件,更何況他們還是情侶。

「這對所有身障者或是無力抵抗性侵的受害者來說非常不公平,這些人並不擁有法律的保障。」多荒謬,莎蒂斯難得皺眉。

另一方面,湯姆是來自澳洲的交換學生,學期結束就會回到家鄉澳洲,「妳必須想像在沒有社群媒體的年代,我幾乎不會再見到他。傷害我的人,可以沒有任何責任地離開這裡。所有責任,都落到了受害者身上。」

「和世界上所有女性一樣,我們被教導,受侵犯時要大聲尖叫、朝對方眼睛或是鼠蹊部攻擊。避免走到燈光昏暗的區域,不要讓飲料離開視線;喝酒不可以醉;穿著不要過於暴露等等。」她停下來,我們同時嘆了一口氣。

冰島台灣,人們用不同語言說著相同的父權話語:預防性侵的責任,妳該自己負。然而到頭來,所有這些教導和守則都幫不了我們。「因為性侵案絕大多數發生在我們家中的隱密空間,施暴者還是我們信任的人:親戚、朋友或伴侶。」

我已經受夠了這種不真實的虛構故事。我十六歲時對性侵害的認知,正是手裡揮舞小刀的精神變態,在漆黑巷弄裡幹下的事:也被電視劇洗腦到不會去質疑這種刻板印象。我後來一直要等到刻板印象粉碎瓦解時,才明白自己被強暴了,而強暴犯已遠在地球的另一端,我唯一的選擇是隱忍悲痛。隱忍是必須付出代價的。
——《寬宥之南》,頁 32。

要求女性自我保護的社會,將強暴責任從加害者轉移到受害者身上。「結果,受害者往往為了不被咎責而保持沈默,囚禁在羞恥的牢籠之中。」莎蒂絲無奈地笑了笑,「我的經驗也是如此,與其他性侵倖存者差不多,很 cliche 的。」

每個人都有權利,以自己方式找到安寧

因為不管他值不值得我原諒,我都該獲得平靜。我是為了自己這麼做。
——《寬宥之南》,頁52。

從事性侵議題的研究和訪談多年,莎蒂絲看過與聽過的故事太多,每個人情況截然不同。一些情況是,知道性侵犯罪者已不在這世界,倖存者才開始感到安寧。也有情況是,決定永不原諒加害者的瞬間,倖存者找到平靜。

她的方式只是其中一種。可是多數人面對性侵案件往往太急著找到解方,以為莎蒂斯的書證明了「原諒」是條可行的公式,可以套用在任何性侵的創傷處理上。

「然而我只是必須找到自己內心的正義,讓湯姆承擔責任,我才能停止自我咎責,原諒自己。」這是她的方法與權利,沒人能阻止她,包括家人。

當莎蒂斯告訴父母,她和湯姆決定從各自現居地,飛往南非首都開普敦進行為期八天的會面時,她的父親因極度擔憂,與她大吵一架。

父親的恐懼也體現了社會普遍對倖存者的擔憂:擔心倖存者為困境尋求解方的行動,可能會反過頭來造成二度傷害,保護的心理卻也把倖存者拉回無力自決、需要被擔心的狀態。

「妳怎麼能確定這種荒謬想法可以完成任何事?這很可能又會成為引發其他事情的起點啊!」父親聲音裡的苦惱,使這句話聽起來更像是一種威脅。
隔在我和父親之間的,是我相信自己生命的下一個章節裡,我將不再是個受害者。
——《寬宥之南》,頁 31。

我必須替自己的受害者身份做個了結

「強暴犯/受害者」的二元標籤和命名,不只是一組詞彙而已,它形塑了人們觀看與理解事件的方式,也在對當事人的自我認同產生深遠影響。標籤創造出一組本質化的身份,分別是邪惡的與無助的。我總想,「強暴犯/受害者」之外,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我很想知道莎蒂斯的意見。

「這是很重要的思考,」談到這裡,她精神一振,「我個人很反對這樣的兩極化語言,像是『強暴犯/受害者(rapist/victim)』,我認為應該是『施暴者/存活者(perpetrator/survivor)』」

「真希望中文也有相應的詞彙,足以表達我們正在討論的概念!」寫稿當下,想起莎蒂斯真誠的許願,不過,中文並無完全相同詞彙。Survivor 翻譯為倖存者或存活者,都不大對勁,倖存者強調災難事件的壓倒性力量與受災者的無助,存活者自然也有理解上的問題。我暫且使用「存活者」一詞,希望接下來的細緻討論,可以填補語言轉換產生的理解縫隙。

「存活者是更具增能性(empowering)的詞彙,這詞彙帶來希望,強調創傷者身上既有的力量——我們走過了這件事。然而『受害者』卻是『減能的(dis-empowering)』,它是無助的。」

當創傷者決定打破沈默,現身說出自己經驗,「這位存活者同時也會意識到,一旦說出口,隨之而來的標籤可能跟著她/他一輩子,成為未來人們談論你的角度,」她聳肩,搞笑地作勢翻白眼,「這並不是個很吸引人的念頭吧!」

至於強暴犯,「我們可以說,這是犯下性侵的人。」她解釋,「這樣的說法,將重點擺在『強暴行為(act of rape)』本身。當我們指著一個人說『強暴犯』,我們指稱的更近似於一種身份,而非行為。」

「可是那樣的身份,會吞噬掉一個人的全部自我認同(that become all consuming identity of the person.)。當我們把形容『行為』的詞彙拿來形容一整個人,就會停止對行為本身的分析,錯失理解行為原因的機會,然而整個社會該思考的是,如何共同解決這個行為(work towards solving this behavior)。」消除這個人,問題不會解決。

「沒有人生下來就是個強暴者,強暴是透過學習產生的行為。」發生在她身上的事,並不影響她對這件事進行溫柔而深刻的洞察。「強暴犯是固著的身份,而行為是可以改變的。」

聽她拆解標籤,我訝異地發現,她不僅能自如離開事件現場,更已脫離受害者的創傷性視角,拉開距離,以全觀角度精細分析性侵行為本身。這是社會未曾提供我們的思考角度。人們愈是告訴女性該如何自我保護,愈是將所有女人推入「我是潛在受害者」的性侵被害想像,我們一直都未能從那現場和無助的感受中離開。

回到生存者身上,「身為生存者,說出『我不只是發生在我身上的那個事件,我拒絕被性侵這個行為定義』,會是很有力量的。」同時,回歸到行為本身也會幫助生存者減少困惑,「尤其熟人性侵的情況,生存者知道,在日常互動裡,傷害他的人也不完全是一頭怪獸。」

我們不是神,不是魔,不過就是兩個人

這趟開普敦之行,沒有前人走過,也不知將抵何方。但是莎蒂斯和湯姆確立堅定的共同目標:讓當年事件不再擁有摧毀彼此人生的毀滅性力量,回歸平靜與安定。

他們確實走到了目的地。


結束開普敦會面之前,莎蒂斯在南非海邊的照片

莎蒂絲將八天的所有細節寫成日記,與湯姆記憶中的八天一起,兩人以共同作者身份出版了《寬宥之南》。她們在 TED 演說的影片,官方統計超過四百四十萬人觀看,全球有 22 個地區的人自主將影片翻譯成 22 種語言。回望事件,是因別無他法,在強暴之後,必須找到希望。

「找到希望,原諒絕不該是公式。事實上,沒有任何方式是『正確的』,也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被視為『不正確』。」她和湯姆的經驗不一定適用在所有人身上,也無法替他人代言。

「每個人都有權力以自己的方式找到安寧。我們不該告訴任何性侵倖存者,你的方法是錯的。因為事實是,我們永遠不可能真的感同身受(We can never be in there shoes)。」

性侵創傷的同情共感在根本上有其困難,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有限,只能告訴她/他:我們會一直在這裡陪伴。「告訴他,我信任你,我相信你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嘗試,你所踏出的每一步,我都衷心祝願與尊敬。」

在 #METOO 之後,可以是 #IWILL

看見希望曙光之前,往往經歷最漫長絕望的黑暗。別讓他們獨自走在黑夜裡。

陪伴不只是生存者親友的事,全球 #METOO 運動,就是跨越地理、文化、語言疆界的陪伴式現身,告訴人們,你並不孤單。以及在 #METOO 之後,我們還想解決問題。

「我有個朋友告訴我,下個階段該是 #IWILL:我會確保當我看見性騷擾在我身邊發生,我一定起身阻止;我會確保不會對人使用性騷擾語言等等。」講到這裡,兩人螢幕兩端都雀躍起來。促成改變是每個人都有的力量,這不只是施暴者的責任,不是生存者或是陪伴者的責任,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

「男性並非這場運動裡的敵人,正好相反,我們是盟友,請從聆聽、尊重與信任開始,我們行動,就能成為解方的一部分。」莎蒂斯說著,我想起書裡,湯姆和莎蒂斯分道揚鑣之前的擁抱。

記得這些話,記得我們此刻的行動能夠塑造出我們想要的未來模樣。

原諒不是軟弱,柔軟需要氣力。我想起甘地說過,原諒是強者的特質。以暴制暴不是答案。

我多希望更早聽見這樣的故事版本,寬宥之南,是力量生長的地方。

後記

訪問結束,兩人還有很多話想說,講了好多次再見才依依不捨掛掉 Skype 電話。

掛上電話之後,這篇專訪我寫了四個版本,想要傳遞力量,覺得不能辜負。

這本書,我也想推薦給所有的人,不論是否曾遭遇性暴力,我們都曾在人生路途上受到傷害,掙扎在是否要「原諒」對方的念頭裡。這不只是寫給曾經遭遇性侵的當事者,而是為了所有正在努力與過去和解、嘗試從不同傷痛經驗中痊癒的我們而寫,這本書會陪你找到你的答案和平靜。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GGbOF8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

【如果你想】全包也可以!給你的泳裝 Summer Select

【如果你想】系列,若心懷慾望,Why don't you just do it?給你的夏日泳裝選,從簡約、復古、連身到設計師剪裁,想擁有幾套泳衣,你自己決定!

炎夏腳步鼓譟,乍暖還寒的春日裡,我們像蟄伏已久的種子,等陽光灑落大地,便要急急冒出土壤,以最自在的姿態舒展自己,擁抱艷陽。你也等不及夏季到來,要去沙攤上瘋狂奔跑,海水裡盡情悠遊了嗎?快趁春日備好各式各樣泳衣,揮灑令人期待已久,即將到來的夏日時光!

推薦給你四款不同個性與需求的命定泳衣,讓你根據情境與當下心情換上相襯的泳衣款式,相信女孩都明白,泳衣跟唇膏一樣,一點細節與剪裁的不同,都會令人好想收藏,捨不得錯過!(推薦閱讀:【如果你想】一個色號一個態度!給你的口紅色系推薦

給簡約控的你!設計感泳衣讓你氣質特出眾


圖片來源:MAILLOT CO.

如果你是穿著品味喜歡極簡,又渴望在簡單設計裡表露出屬於你品味的那類人,推薦給你泰國的泳衣品牌 MAILLOT CO.,充滿簡約設計感的泳衣,顏色不走誇張飽和路線,以灰黑白暗色系為主,搭配設計感十足的連身、大露背、車線與特殊剪裁,讓你選購泳裝的品味在這些小細節裡被看見。

如果你想找一件氣質出眾的泳衣,試試兼具設計感的簡約泳衣吧!

泳衣品牌資訊|

臉書專頁:MAILLOT CO.

給愛好自由的你!享受歐美款近乎裸的快感


圖片來源:Tung Tung Favorite

如果你喜歡享受被少少布料包覆,盡情貼近海水與陽光的人,推薦你台灣的蝦皮賣家 Tung Tung Favorite,這家的泳衣多半為火辣歐美款比基尼,連身款的泳衣也走開高岔與大露背路線。給不喜歡束縛,喜歡享受近乎裸的暢快感的你,少布料的三點式泳衣能讓你免去曬出一大片曬痕的困擾,曬出漂亮均勻的古銅膚色。

如果你想享受近乎裸的自在感,來一件簡單性感的歐美三點式比基尼吧!

泳衣店家資訊|

蝦皮:Tung Tung Favorite
Instagram:Tung Tung Favorite

給好動陽光的你!舒適設計中不失性感


圖片來源:moun_moun_official


圖片來源: Glamazed

如果你是喜歡在海邊從事潛水、衝浪等水上運動的人,推薦你這款台灣設計師的品牌 moun_moun_official,主打無胸墊,市面上許多比基尼因罩杯太硬,穿上後會出現不合的胸部曲線,收納亦不妥善容易變形,這款泳衣用三層布料織就,讓你可以無胸墊地舒適又自在穿上,感受它的舒適布料。繞頸設計,可免去穿三點式比基尼隨時可能露點的不安全感。

另外,連身兼具復古設計感的泳衣也很適合想要自在活動的你,這家泰國泳衣品牌 Glamazed,主打舒適布料與復古設計,讓你健康玩水還能兼具復古性感。如果你想大手大腳的玩水,選一件材質舒服、連身設計的泳衣準沒錯!

泳衣品牌資訊|

Instagram : moun_moun_official
Pinkoi:Glamazed

給喜歡繽紛的你!最特別的圖騰花紋這裏尋

給喜愛色彩搭配,繽紛圖騰的你,在夏天穿戴特殊的花紋表露屬於你的熱情個性吧!推薦給你澳洲的泳衣品牌 Trangl ,顏色鮮明飽和,搭配許多異材質組合而成的圖騰與花紋,讓你在人潮眾多的海灘上,也能耀眼出眾,好好享受屬於夏日奔放自由的氛圍。(推薦閱讀:【如果你想】Solo Travel:三個台灣秘境,任性把時間留給自己

如果你想用泳裝傳遞熱情,套上一件色彩繽紛、圖騰特殊的泳裝吧!

泳衣品牌資訊|

官網: Trangl

推薦給你四種個性與需求搭配的四款命定泳衣,如果你想在這個夏季好好地享受陽光,在沁涼的海水裡悠遊,在熱燙的沙灘上大聲嬉戲,趕快選好泳衣,想像穿著它們的模樣,即刻規劃下次的海島旅行吧!

如果你想,Why don't you just do it?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GTq9vA

最快最新的童裝資訊盡在:www.bonbonjr.com
時尚小孩指南
潮爸潮媽必看網站
時尚小孩|童裝www.bonbonj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