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你,可是我又恨你。我們都是愛裡的啞巴,說不出的苦隔閡了愛情。致在愛裡反反覆覆糾結的你,試著好起來的過程裡,聆聽這些歌曲,也聆聽自己。
親愛的海苔熊:
全世界都以為我們會就這樣順利地走入婚姻,在所有人面前我們永遠都是模範情侶,沒有大吵過、甚至連默契都好的可怕。跟她在一起的每一天總是很快樂,我願意把她捧在手心上寵愛,甚至付出一切。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們正即將走到愛情的盡頭。
因為那樣的默契,是用妥協、是用說服自己去習慣而來的。生活習慣都可以互相退讓,可個性與價值觀上的不合,讓我們的頻率無法相同,我在意的她說我想多了,她總說,「你怎麼會這樣想我,你難道不夠認識我嗎?」
我發現,我想要的好像不只是這樣,我好想要告訴她「我真的他媽的很在意你那些太親密的男性朋友」。可是多次的溝通其實都沒有講進心裡,也將我的愛一點一滴的消磨。曾經我希望她能因為夠愛我而改變,但最後我發現「這就是她。」
我承認我沒勇氣承受
痛到這一刻我才懂
就憋在心底走到最後
然而,我不想這麼輕易放棄這段四年的感情,想到剛在一起的時候她總會因為我遲到太久而哭泣、想到我們曾經一起共築的以後、想到要面對那麼多質疑的眼神、想到待我視如己出的她的家人、想到未來沒有人照顧她該怎麼辦、也……有那麼多的不捨。
可是我真的沒辦法繼續愛了,我只是,連自己,都快要忘記自己了。
因為相信、也因為夠愛,我從來都不會看她的手機。但是那天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睡不著覺,第一次偷看了她的訊息。漫漫的長夜,一刻比一刻更加沉重。我真的不知道是我太小心眼,還是她真的在跟別人曖昧?為什麼其他男生對她釋出的訊息她總是接收不到,只會說「哎呀!他沒有那個意思啦!我們是很好的朋友而已。」
這是第一次,我對她發了很大的脾氣,質問她到底那個男的是怎麼回事?可是她仍然坦蕩蕩的說那沒什麼,甚至對我發起脾氣說我不相信她、偷看她手機。暴怒之下,我捶了房間木門(空心的木門上留下一個大洞),在她驚愕之中,我甩了門轉身就走。狠下心不跟她連絡,可一天、兩天、到第七天……沒有任何她的訊息跟電話。
「就這樣 就這樣 你不用 不自然 你也不要說需要我原諒 別讓我 多想」
「斷了吧 忘了吧 放手了吧 別試探自己的狡猾 安靜別說話 學著做一個啞巴」
反覆播著《就這樣》和《啞巴》這兩首歌,心想這兩個男人唱的根本都是我嘛!以往,我怕真相太難看,所以我一直選擇當啞巴。這次我終於因為疲憊不堪而說出口,但又有點後悔,我怕這樣的放棄只是一時衝動。
我知道她也在生氣、氣我多想又愛猜疑,除非我先低頭,否則我們可能就這樣了……可是我真的不認為是我的錯啊。
我想知道,遇到這種狀況,可以怎麼解決?我們的愛,是否真的過了就不再回來?可想而知她是不會改變的,但我越來越沒有安全感。我是想分手的,可是為什麼會痛到快要喘不過氣來?
by Luke(2017/9/1/23:11)
親愛的 Luke:
謝謝你跟大家分享你的故事,有些時候其他人的想像,並不代表這段感情真正的模樣,在這段關係裡,你們的「模範情侶」只是一個面具(persona)(長尾剛,2008),從榮格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面具有它的功能——維持生存。
但站在現在這個時間點的你重新回首這段感情,不免會問自己:「現在的我們,為了什麼而在一起?」
感情裡面最辛苦的一種盡頭,是從頭到尾只有你一個人知道,目前已經無路可走,而對方仍然傻傻地相信,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妳跟他是什麼關係?」
「你怎麼會這樣想我,你難道不夠認識我嗎?」
如果進一步剖析你和她的對話,就會發現這樣的溝通是比較「不一致」的(Satir,2014)。你在乎的是她和別人的界線不清楚,她在乎的卻是你對他的不信任。不論是Satir的冰山模式(陳茂雄、林文琇,2015),或者是婚姻溝通裡面的深層議題(Markman、Stanley 與 Blumberg,2004),其實都談到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們要練習看見,在爭執或吵架的時候,那些「話」背後真正的需求和在乎是什麼?如果對方沒有辦法真正回應你的需求,可能可以先試著說出自己的需求,或者是詢問對方的需求,是不是如你所感覺到的樣子。
不過,書上說的都 hen~簡單,做起來超級難 R!一個人之所以會慢慢變成「啞巴」,並不是因為他不在意自己的需求,而是更在意下面兩種情緒——
1. 恐懼:相對與需求沒有被滿足,他更擔心衝突會摧毁這段關係。
2. 無力:已經說過很多遍了,但是都沒有用,久了之後不如不說,變成一種「單面無力」。
其實,一直以來你所隱忍的狀況也是許多情侶無法開口的傷(topic avoidance)——對方和其他異性之間曖昧不明的關係。我覺得你很棒的是,在最後選擇了說出自己的感覺,因為對於感情裡面的啞巴來說,最痛苦的並不是「說好的握緊變成了距離」,而是沒有勇氣把自己在乎的事情說出來,憋成一種「就這樣吧」的病。
感情裡面「沒有聲音的那個人」,往往能夠舒展自我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把自己在乎的事情說出來,不再噤聲(陳靜儀,2004)、不再當一個啞巴。
「一個人若長期都在當啞巴,我們不能夠責怪他為什麼要在感情裡面這樣作賤自己。或許他是太害怕失去這段關係、或許他是太愛對方、或許他是怕結束之後,自己什麼都沒有。我們能夠做的事,是陪他一起想想:倘若他可以發出一點點聲音,那麼第一步可以做的是什麼?」
先前我在進行第三者研究的時候,和我的心理師研究同仁討論,然後我們發現,其實「聽歌」也是一個「發聲」的方法,那些你沒有辦法說出的話,藉由歌詞、藉由 MV,一點一滴透漏出你在這段感情裡面的壓抑。
我們先前的研究發現,在面臨感情結束的時候,有 63.8% 的人會選擇用聽歌的方式來紓解情緒,雖然這些人並沒有因為這樣變得比較不失落,可是卻可以從音樂當中,獲得一定程度的力量與被懂(Garrido、Schubert,2013;佘宛柔,2011;黃毓萍,2008)(想知道聽歌有沒有用,請參考此文)。
所以在這篇文章,我們跟心情音樂指南 Topsify 合作,特別製作了不同失戀階段可以參考的歌單,提供給正在走這個漫長旅途的人(從猶豫分手前一直到分手後,古今中外的歌都有)。希望這一系列的歌曲,能夠給你一點點勇氣,不論你決定要繼續還是要放棄,都可以打開手機,聆聽這些歌曲,也聆聽自己。(點我:前往歌單)
談到分手或哀悼的階段,很多人都以為只有著名的五個階段:
1. 否認(denial)
2. 憤怒(anger)
3. 討價還價(bargaining)
4. 沮喪(depression)
5. 接受(acceptance)
但實際上,分手並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一段漫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會經歷許多複雜的感覺互相糾結(程威銓,2014)。
我們人總是希望事情是可以掌控的,失戀也不例外,所以儘管很糾結,還是要來去給他分階段,過去許多學者提出了各式各樣不同的階段理論(有興趣的可以參考此文),不過沒有一個階段論可以好好的預測,分手之後你會經歷到哪些事情。
然而,哀傷是不可預測的。
不管什麼樣的真理、什麼樣的誠實、什麼樣的堅強、什麼樣的溫柔,都法治癒那哀傷。我們只能走過那哀傷,才能脫離哀傷,從其中學到些什麼,而所學到的這什麼,對於下一個預期不到的哀傷來臨時,仍然也毫不能派上用場。
所以整合過去這些理論,我認為比較好的分類方式並不是在那個階段你做了什麼事情,而是我們在哪些不同的狀態當中迂迴反覆。(點我:前往歌單)
1.自我陷入 | 2.自我抽離 |
---|---|
陳勢安 《不要廢話了》 | 李榮浩 《就這樣》 |
Ed Sheeran 《Happier》 | Charlie Puth 《Attention》 |
Coldplay 《Everglow》 | 潘瑋柏 《根本沒愛過》 |
Daley 《Until The Pain Is Gone ft. Jill Scott》 | 潘瑋柏 《致青春》 |
3.矛盾反覆 | 4.後續失喪 |
---|---|
潘瑋柏 《啞巴》 | 蔡健雅 《陌生人》 |
孫燕姿 《我不難過》 | 謝和弦 《在沒有你以後》 |
Cash Cash 《All My Love》 | Cheat Codes 《Sober》 |
gnash 《i hate u, i love u》 | 陶喆 《流沙》 |
1. 自我陷入(self immersed)
在這樣的狀態當中,你可能會有許多「侵入性反應」不斷地想起他、不斷地希望他能夠多注意你一點、沒有辦法認真工作,因為腦袋裡面都是他的臉。你會想到以前你們的好、想到以後兩人不知道能不能夠一起走到最後、以及種種讓你心煩卻又不得不煩的事情、憂鬱、焦慮、不安等等情緒把你抓住,讓你反覆去思考這些種種。
2. 自我抽離(self distance)
此時,你會跟自己說好瀟灑的走、否認自己根本沒愛過、不要回頭、你會告訴自己看透一切、不要再犯賤、他只是在引起你注意等等。你會開始過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投身於工作或是與他無關的事,對你來說,分手這件事情影響已經很小了,愛情本來就是這樣好愛好散,只是,偶爾想起來的時候,好像還有一點點殘渣(Fisher,Alberti,2016),佔據內心的某一個小小的空間。
3. 矛盾反覆(ambivalent)
我愛你,可是我又恨你。你可能會有「逃避性反應」有時否認,有時又不得不承認自己還是很在乎;一邊跟自己說我不難過,工作之餘還是會落下眼淚;你想努力走回正常的生活,但卻又會被情緒抓住;有時候想原諒他,有時候又覺得他很可惡;一下子覺得自己已經好了、不會痛了、健康快樂了,但夜闌人靜,翩然想起他的時候,還是會落淚、覺得不值得、覺得怨恨等等。
一方面想要繼續跟對方在一起、想要這段關係可以繼續走下去,可是又覺得很痛苦、覺得不知道現在這樣還能夠怎麼樣,兩個矛盾的心情在心裡面打架。心裡面同時有兩種情緒,一個是跟自己說沒關係、沒有他也可以擁有快樂的自己,另一個是捨不得、離不開、不確定自己死心了沒有(Chung 等人,2002,2003)。
上面這三種過程,往往會反覆交替出現,根據我們的研究,大部分的人在剛分手的時候都會呈現自我陷入的失落情緒,不過,在半年到一年之後,很可能就會變成在上述三種之中跳來跳去。有些關係是反反覆覆、分分合合(Dailey、Pfiester、Jin、Beck 與 Clark,2009;Dailey、Rossetto、Pfiester 與 Surra,2009)、或者是表面上分開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分開、持續還在上床;更常見的情況是,原先以為自己已經好了、不痛了沒事了,看到對方和新對象在一起的時候,卻又重新掉回,原先最不想要經歷的那個悲傷的無底洞。
4. 後續失喪
最後,還有一個隱藏版的過程叫做「後續失喪」(Wright,2003)。你可能默默在心裡面幫他貼上爛人標籤、可能以為自己經下定決心分開了、走出失戀了、但是有一部分的你已經不敢再愛了、不相信愛情、不相信有人能夠好好對待你、不相信如果把真心交出去之後,不會受傷(尤其是,在前一段關係當中你是被劈腿的人)。所以你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單身,直到傷口好得差不多,你才敢重新開啟一段關係。孤獨,是會蔓延的。
可是,在新的感情裡面,你仍然是戰戰兢兢、步步為營。或許你開始把自己的形象所、或許你變成逃避依戀(岡田尊司,2017)、也或許你已經學會保護自己,別在對方身上放太多的感情。
不過,傷口的所在也是解藥的所在。
在童話心理學裡面(Kast,2004),死亡往往象徵著另外一個新生。如果感情裡面的跌宕對你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坑洞,讓你跌得鼻青臉腫,那麼我期盼這一系列的歌單,可以讓你從地獄裡重生,為靈魂另外一面的自己,完整。(點我:前往歌單)
延伸閱讀
Baxter, L. A.、Wilmot, W. W. (1985)。 Taboo Topics in Close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3),頁 253-269。 doi: 10.1177/0265407585023002
Caughlin, J. P.、Golish, T. D. (2002)。 An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opic avoidance and dissatisfaction: Comparing perceptual and interpersonal explanations。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69(4),頁 275-295。
Chung, M. C.、Farmer, S.、Grant, K.、Newton, R.、Payne, S.、Perry, M.等人 (2002)。 Self-esteem, personality and post 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following the dissolution of a dating relationship。Stress and Health, 18(2),頁 83-90。 doi: 10.1002/smi.929
Chung, M. C.、Farmer, S.、Grant, K.、Newton, R.、Payne, S.、Perry, M.等人 (2003)。 Coping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symptoms following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Stress and Health, 19(1),頁 27-36。 doi: 10.1002/smi.956
Dailey, R. M.、Pfiester, A.、Jin, B.、Beck, G.、Clark, G. (2009)。 On-again/off-again dating relationships: How are they different from other dating relationships?[Article]。Personal Relationships, 16(1),頁 23-47。 doi: 10.1111/j.1475-6811.2009.01208.x
Dailey, R. M.、Rossetto, K. R.、Pfiester, A.、Surra, C. A. (2009)。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on-again/off-aga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t's up and down, all around"[Article]。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6(4),頁 443-466。 doi: 10.1177/0265407509351035
Garrido, S.、Schubert, E. (2013)。 Moody melodies: Do they cheer us up?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sad music on mood。Psychology of Music。 doi: 10.1177/0305735613501938
Kübler-Ross, E.(1969)。On Death and Dying。New York:Macmillan。
Kast, V.(2004)。童話治療(林敏雅譯)。台灣:麥田。
Markman, H. J.、Stanley, S. M.、Blumberg, S. L.(2004)。捍衛婚姻,從溝通開始(馬永年與梁婉華譯)。台灣:財團法人愛家文化。
Satir, V.(2014)。與人接觸(新版)(Making Contact)。張老師文化:吳就君。
Wright, H. N.(2003)。戀人還是朋友:分手療傷手冊(田鎔瑄、謝慧雯譯)。台北:宇宙光。
佘宛柔(2011)。為潛在失戀市場的服務設計。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台灣。
村上春樹(2010)。挪威的森林(賴明珠譯)。時報出版。
岡田尊司(2017)。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邱香凝譯)。台灣:聯合文學。
長尾剛(2008)。圖解榮格心理學(蕭雲菁譯)。台灣:易博士。
陳茂雄、林文琇(2015)。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學會了,你的部屬就會自己找答案!。台灣:天下雜誌。
陳靜儀(2004)。「噤」與「進」婚姻第三者的主體敘說與意義建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台灣。
程威銓(2014)。在怦然之後:關於愛情的十六堂課(增新版)。台灣:大真文化。
黃毓萍(2008)。大學生選擇音樂作為分手調適之效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台灣。
海苔熊(2016)。分手心理學 CH5:離開以後,你該何去何從?
Fisher, B., & Alberti, R. (2016)。Rebuilding: When your relationship ends。CA: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from 女人迷 womany http://ift.tt/2vOHjIj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