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專訪刊出後,在社群上引起正反討論。作為採訪者,我想還原我在訪談過程的觀察,以及收穫。專訪過程,聽著她的情境,更多時候,我反問自己,如果是我,那麼我的選擇會是什麼?我感謝她願意說出她真實的經歷,這樣的真實經歷,我們聽到的,真的還太少太少。有些選擇,我不見得跟她一樣,但我依然為她的故事動容;有些選擇,我可能如她一樣,聽過她的故事,我會獲得鼓舞,知道我「能夠」怎麼做。
3/19(二)晚間,黃珮婷的專訪,分上下兩篇刊出,在社群上引起正反討論,
留言我們都看了,其中有認為生理假的討論是「主管沒同理心」,不夠同理女性處境;也有針對她個人攻擊,不理解她的選擇,認為她在引產以後,沒有休息,仍然上工,是因為她不夠愛惜自己的身體。亦有給予女人迷反饋,認為這是對於「父權體系」的鞏固與僵化,女人迷不應該發布這樣的內容,助長女人壓迫女人。(推薦閱讀:女人迷長期經營的性別觀察欄目)
也有讀者表示,不明白這些批評何來,她們看到的,其實是一個職場女性為了自己想要的,經歷的真實景況。這些景況,人人不同,可以從中汲取經驗,想自己的方法。
一篇文章,能夠引起各界上的討論、重視、回饋,正是女人迷希望持續打開的,關於女性生命經驗的討論空間。
一個總監的時間,一個母親的時間
作為採訪者,我想先還原我在訪談過程的觀察,以及收穫。
上週二晚間,我與百事集團大中華區客戶和銷售發展資深總監黃珮婷進行專訪,她人在上海,越洋電訪,前前後後,我們聊了一個多小時。
我們這次的主題不是聊那些令人羨慕的成功,而是限制。
我很感謝,她願意跟我們真誠地分享很多自己的親身經歷,知無不言,尤其是做為女人的——她經歷前前後後十三次的試管嬰兒,躺過引產的手術台,她為失去孩子痛苦過。打針吃藥過程好辛苦,而在等待孩子的過程,她說真正難受的,是期待的落空。她一等,是好幾個年頭。(推薦閱讀:我可以為孩子做 13 次試管,但我也不想放棄工作)
圖片|來源
她知道試管嬰兒成功率不高,自己只能盡全力,沒有任何結果保證。之所以做試管嬰兒,是她面向身體既存的生育限制,權衡以後做出的選擇,她想要孩子,因而她願意等。
她也談了女性身體,之所以談生理假,是希望對方重視自己的身體狀況,從根本調理,請假只是相伴因果;她之所以談引產隔日即回職場,是因為她的生命裡,有這些「不得不為」的情景,她必須說出來,因為如果問真實是什麼,她會告訴你,這就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選擇對這些限制避而不談,但事實上,這就是一個女人在面對職場發展的可能經驗。她當然可以請假,作為被社會規訓的身體,一個流產的女人必得在病床上躺著,而她其實只是選擇 not to。
很多人爭議著不能理解這個選擇,認為這樣的選擇不值得採訪和書寫。我聽見的是,她清楚自己的角色是什麼,理解自己的追尋在哪裡,她對自己有清晰的角色分派,而這個分派是動態的,她有身為總監的時間,有身為母親的時間,她因而為此奮戰,為此爭取,為此突破,為此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
專訪過程,我聽見電話另一頭,有孩子聲音。黃珮婷說孩子今年八歲了,自己是一邊電話回覆專訪,一邊帶孩子玩,我很動容的是,那既是一個工作的時間,也是一個家庭的時間。她想要的從來也不是完美,而是去回應自己真正想要的。因為「想要」的緣故,所以想方設法克服限制,所以限制之於她,更像是必須克服的條件。
「全面衡量自己有哪些角色,思考在這些角色上想拿的分數,其實不見得都要拿滿分啊。」黃珮婷對我說。她並不覺得自己的人生完美,她承認有很多限制,但是她把這些限制用積極的方式面對,當限制變成條件,她想知道,她還可以怎麼做?
所以,讓我們繼續說下去
我在電話另一頭,聽著她的情境,更多時候,我反問自己,如果是我,那麼我的選擇會是什麼?
圖片|來源
每個人都經歷不同的人生,擁有各自的目標,面臨各異的處境,而我感謝她願意說出她真實的經歷,這樣的真實經歷,我們聽到的,真的還太少太少。有些選擇,我不見得跟她一樣,但我依然為她的故事動容;有些選擇,我可能如她一樣,聽過她的故事,我會獲得鼓舞,知道我「能夠」怎麼做。
如果要說什麼叫做女性主義,我覺得女性主義該是這樣的,它的核心是多元包容,它的目的是撐開既有世界的架構與運行體系,它的運行方式,是建立一個支持的網絡,這個網絡裡,我有我的方式,他有他的方式,你有你的方式。於是我們會知道,原來,不是只有一種活法,不是只有單一樣板,不是只有成功典範。
原來,我能夠定義我是誰,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能從社會刻板印象中掙脫出來,走出自己的路。女性主義談性別經驗,為的是最終,每個人都能更自由。女性主義的存在,我認爲是這樣的。(同場加映:Whose Knowledge 創辦人 Anasuya:不需要知道 Feminist,就能成為女性主義者)
而我更相信,之所以我們要繼續說下去,也是因為當我們願意看見,願意討論,願意嘗試,願意找出屬於自己的作法,我們便有機會,更接近女性主義的理想。這也是女人迷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初衷。
透過黃珮婷的故事,和各界的討論反饋,我清楚地感覺到限制在,限制很痛,而且限制必須被不斷訴說,且被不同人訴說,所以我們因而能找到方法,能帶著自己走出去,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套生存策略與邏輯。
圖片|來源
謝謝大家一起的討論與回饋,女人迷接收到了,未來,也會帶著大家的討論與期許,繼續在這條路上前進。
如果你想投稿,歡迎迷人來稿
如果你想聽真實經驗,歡迎參與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
如果你想加入我們,說更多真實的故事,歡迎點此
from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s://ift.tt/2TTWbk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